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08 09:08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资料和特拉华大学提供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分别定义了夏季北太平洋200hPa洋中槽(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e Trough,简称TUTT)的强度指数及位置指数,分析了这些指数所反映的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北美地面气温的联系,同时还探究了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准4年和准5年的周期变化。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际变化与同期北美东南地区地表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当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异常偏强(弱)时,洋中槽下游的北美东南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升高),对应于控制该地区的高压减弱(增强),从而使得该地区地表气温降低(升高)。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洋中槽的年际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通过调节大气边界层相当位温,加热对流层大气,在...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图3.2?1951-2010年夏到b太平泮洋中槽槽区(a)沿10°40°N的相对祸度高度-经度剖面图(单??-°°--

位势高度场


3.2洋中槽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代)际特征时,我们发现1970年代末??洋中槽强度出现了由强变弱的年代际突变(图3.8)。为突出年际变化特征,我??们心文年代际突变后的1979-2010年时间段为主,滤除其年代际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圏3.4给出了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指数随时间的演??变。从图中可W看出,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强度??指数标准差大于等于0.5的年份作为洋中槽异常偏强年,而其标准差小于等于??-0.5的年份作为异常偏弱年。据此,洋中槽异常偏强年共有11年,分别为:1979、??1%4、1985、1%9、1994、1996、1999、2000、2001、2004、2008?年;洋中槽??异常偏弱年共有?10?年,分别为:1%〇、1981、1983、1%7、1988、1997、1998、??2002、2005、2010?年。??19??

曲线,强度指数,年滑,线性趋势


果两段子序列的平均值差异超过了…定的显著性水平,可认为均值发生了质??变,有突变发生。对1951-2010年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指数进行滑动t-检验,??结果表明(图3.9),t统计量有一处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该值出现在1979??年附近。说明洋中槽强度在近60年来,出现过一次明显的突变,即70年代末一??次由强变弱的转变。通过反复变动子序列长度,如取7,?9,?11等进行试验比较,??都表明在1970年代末洋中槽强度出现了由强变弱的转变。??—3?^?;?;?-?'???—?;?1?1.??1965?1970?197日?19日0?1985?1990?1995?2000??图3.9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指数的滑动仁统计量曲线??(直线为a=0.01显著性水平临界值)??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ON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SOUTHERN ASIAN CONVECTION INFLUENCING THE SOUTH ASIAN HIGH ESTABLISHMENT DURING WINTER TO SUMMER TRANSITION[J]. 刘伯奇,何金海,王黎娟.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2(04)
[2]The Impact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on South Asian High in Boreal Summer[J]. 黄刚,屈侠,胡开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2)
[3]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J]. 任荣彩,刘屹岷,吴国雄.  气象学报. 2007(02)
[4]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J]. 王慧,丁一汇,何金海.  气象学报. 2006(03)
[5]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异常环流背景分析[J]. 王冀,江志红,张艳梅,韩艳凤.  气象科技. 2005(02)
[6]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J]. 杨修群,朱益民,谢倩,任雪娟,徐桂玉.  大气科学. 2004(06)
[7]外强迫引起的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探讨[J]. 杨修群,黄士松.  大气科学. 1993(06)
[8]大气环流异常分析中使用合成方法的一个问题[J]. 施能,古文保.  气象. 1993(09)
[9]5—10月全球热带和副热带200hPa多年平均环流的研究(一)——行星尺度环流系统[J]. 丁一汇,赵深铭,何诗秀.  大气科学. 1988(02)
[10]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对流层上部冷涡的分析[J]. 许健民,王友恒.  气象学报. 1979(03)

博士论文
[1]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高建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冬季东亚大槽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联系的再分析[D]. 黄小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2]大气运动矢量资料所揭示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和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之间的关系[D]. 侯青.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5



本文编号:3576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576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7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