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8年金衢盆地地闪气候特征大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2 23:59
本文选取2007—2018年金华地区地闪资料,研究分析金衢盆地地闪大数据的气候特征,及地闪资料与地形、海拔高度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2007—2018年金华地区地闪年均次数为45 481次,年均地闪密度为4.3次·km-2·a-1,地闪密度变化范围为2.64~5.92次·km-2·a-1;2)2007—2018年金华地区逐年地闪空间分布差异大,各年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地闪主要分布在西南角的仙霞岭及其至会稽山沿线,以及兰溪市、婺城区及金东区交界的金华山,而东南角海拔较高的大盘山和北面的龙门山的总地闪密度高值面积较小;3)将总地闪密度分段与地形、海拔高度对比显示,80次·km-2以上总地闪密度与高海拔山区有较好的一致性,强地闪(电流强度100 kA以上)密度为5~7次·km-2的25个点中有23个点分布在海拔208~989 m山区;4)下垫面电阻率较低的三江流域地区地闪密度为金衢盆地内最大的"洼地",杭长铁路及附近的地闪密度仅接近平均值,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论...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2(03)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总地闪密度特征统计直方图
金华属金衢盆地一部分,位于浙江中部,南、北分别与丽水和杭州交界,东、西分别与台州、绍兴和衢州相连,最高海拔高度约1 480 m.在图2a中,为了便于与地闪资料相对应,仅选取了金华地区范围,可看出山区和平原(图中蓝色区域)分布清晰.为分析高海拔山区的地闪分布特征,在图2a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选取9个点,并与金华地区总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图2b)做对比分析.其中区域1位于仙霞岭,海拔400~1 000 m;区域2位于金华山,海拔200~1 200 m;区域3为金东区、武义县、永康市及义乌市的交界处,位于仙霞岭东面山区,海拔200~800 m;区域4、5分别位于会稽山西部,海拔400~800 m;区域6位于仙霞岭和会稽山之间山区,海拔200~600 m;区域7位于大盘山,海拔400~1 000 m;区域8位于大盘山东侧,海拔400~800 m;区域9位于龙门山,海拔400~800 m.由图2b相对应区域可看出:区域1、2、3、4、6明显存在总地闪密度高值区(图2b中≥60次·km-2黄色以上区域),并与图2a相应位置有较好一致性,尤其是区域1、2、6、4连成一条东北走向的高地闪密度带;区域5、7、8、9及其附近存在较大面积高海拔山区,在图2b对应区域的总地闪密度高值范围却较小,尤其南边的区域7和区域8,以及北面区域9均存在大片的高海拔山区,但总地闪密度高值区域分布不太明显.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金华地区中部的高海拔山区存在明显总地闪密度高值区,而南、北山区地闪分布特征不明显.2.3 各段总地闪密度与地形、海拔的关系
地闪强度的大小是雷电灾害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总地闪中强地闪(本文规定电流强度≥100 kA的地闪)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强地闪的空间分布与网格(1 km×1 km)相交,计算得到强地闪低密度值1~4次·km-2的面积为5 325 km2,分布范围广且疏散,强地闪高密度值5~7次·km-2的为25 km2,占总面积的0.47%,虽分布点少且分散,但与地形、海拔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4).通过进一步将强地闪高密度值与地形、海拔高度对比,得到 25个点中有23个点分布在山区,海拔208~989 m,仅有2个点落在居民区,海拔高度约100 m,说明金衢盆地的强地闪高密度值主要落在200 m以上的山区.图4 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
本文编号:3622612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2(03)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总地闪密度特征统计直方图
金华属金衢盆地一部分,位于浙江中部,南、北分别与丽水和杭州交界,东、西分别与台州、绍兴和衢州相连,最高海拔高度约1 480 m.在图2a中,为了便于与地闪资料相对应,仅选取了金华地区范围,可看出山区和平原(图中蓝色区域)分布清晰.为分析高海拔山区的地闪分布特征,在图2a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选取9个点,并与金华地区总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图2b)做对比分析.其中区域1位于仙霞岭,海拔400~1 000 m;区域2位于金华山,海拔200~1 200 m;区域3为金东区、武义县、永康市及义乌市的交界处,位于仙霞岭东面山区,海拔200~800 m;区域4、5分别位于会稽山西部,海拔400~800 m;区域6位于仙霞岭和会稽山之间山区,海拔200~600 m;区域7位于大盘山,海拔400~1 000 m;区域8位于大盘山东侧,海拔400~800 m;区域9位于龙门山,海拔400~800 m.由图2b相对应区域可看出:区域1、2、3、4、6明显存在总地闪密度高值区(图2b中≥60次·km-2黄色以上区域),并与图2a相应位置有较好一致性,尤其是区域1、2、6、4连成一条东北走向的高地闪密度带;区域5、7、8、9及其附近存在较大面积高海拔山区,在图2b对应区域的总地闪密度高值范围却较小,尤其南边的区域7和区域8,以及北面区域9均存在大片的高海拔山区,但总地闪密度高值区域分布不太明显.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金华地区中部的高海拔山区存在明显总地闪密度高值区,而南、北山区地闪分布特征不明显.2.3 各段总地闪密度与地形、海拔的关系
地闪强度的大小是雷电灾害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总地闪中强地闪(本文规定电流强度≥100 kA的地闪)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强地闪的空间分布与网格(1 km×1 km)相交,计算得到强地闪低密度值1~4次·km-2的面积为5 325 km2,分布范围广且疏散,强地闪高密度值5~7次·km-2的为25 km2,占总面积的0.47%,虽分布点少且分散,但与地形、海拔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4).通过进一步将强地闪高密度值与地形、海拔高度对比,得到 25个点中有23个点分布在山区,海拔208~989 m,仅有2个点落在居民区,海拔高度约100 m,说明金衢盆地的强地闪高密度值主要落在200 m以上的山区.图4 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
本文编号:3622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2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