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云贵高原台地一次雷暴过程电学特征及降水粒子分布观测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22 06:38
  利用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大气电场资料和VLF/LF三维闪电定位资料,对发生在云贵高原台地一次雷暴过程电学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模糊逻辑法对云内降水粒子进行反演,并探讨了雷暴电荷结构与降水粒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雷暴在发展、成熟阶段均为三极性电荷结构,在雷暴云底部存在一定范围正电荷区。云闪主要发生在下部正电荷区与上部负电荷区之间,通过云闪辐射源极性的高度分布可以了解雷暴电荷结构的垂直分布。(2)在雷暴云的发展和成熟阶段,雷暴云内不同粒子分布高度存在一定差异,霰粒子和冰晶的演变特征与雷暴发展、成熟阶段对应比较一致,霰粒子和冰晶粒子的演变与雷暴的起电存在密切关系。(3)从不同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可以观察到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的强弱最有可能是由霰粒子的数量多少决定,霰-冰晶起电机制可以较好解释此次雷暴云所形成的三极性电荷结构。(4) 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到的云闪辐射源信息对雷暴云电荷区的大致分布具有一定指示作用,需要在今后深入挖掘云闪信息,为雷暴电荷结构研究提供支撑。 

【文章来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0,22(04)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分析方法
3 研究过程概况
4 雷暴云电荷结构分析
5 雷暴云粒子分布特征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次单体雷暴云的穿云电场探测及云内电荷结构[J]. 赵中阔,郄秀书,张廷龙,张彤,张鸿发,王勇,佘勇,孙宝来,王怀斌.  科学通报. 2009(22)
[2]中国内陆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雷暴电学特征成因的初步分析[J]. 张廷龙,郄秀书,言穆弘,赵阳,张广庶,张彤,王彦辉.  高原气象. 2009(05)
[3]甘肃中川地区云闪的多站同步观测及雷暴的等效电荷结构[J]. 崔海华,郄秀书,张其林,张廷龙,张广庶,赵阳,孔祥贞,袁铁,杨静,张彤.  高原气象. 2009(04)
[4]中国内陆高原地区典型雷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及电荷结构反演[J]. 张廷龙,郄秀书,袁铁,张广庶,张彤,赵阳.  大气科学. 2008(05)
[5]两次超级单体雷暴的电荷结构及其地闪特征[J]. 张义军,孟青,吕伟涛,Paul R.Krehbiel,刘欣生,周秀骥.  科学通报. 2005(23)
[6]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地闪特征[J]. 郄秀书,刘欣生,张广庶,余晔,郭昌明,王道洪,牛尾知雄,渡边贞司.  气象学报. 1998(03)
[7]雷暴非感应起电机制的模拟研究Ⅰ.云内因子影响[J]. 言穆弘,刘欣生,安学敏,张义军.  高原气象. 1996(04)
[8]雷暴非感应起电机制的模拟研究Ⅱ.环境因子影响[J]. 言穆弘,刘欣生,安学敏,张义军.  高原气象. 1996(04)
[9]甘肃中川地区雷暴地闪特征的初步分析[J]. 王道洪,刘欣生,王才伟.  高原气象. 1990(04)
[10]云中闪电及云下部正电荷的初步分析[J]. 邵选民,刘欣生.  高原气象. 1987(04)



本文编号:3638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38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0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