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风过渡区下垫面非均匀性对一次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2-02-22 15:18
下垫面性质非均匀性造成的陆气能量通量差异是影响局地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夏季风过渡区植被过渡快、性质差异大,非均匀性强,是极端降水多发区。为了探究该区域下垫面非均匀性对强降水的影响,在统计分析下垫面特征基础上,对2017年8月28—29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暖湿气流和中高纬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下的典型暴雨过程,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8及NCAR-LSM陆面模型,设计敏感试验,探讨下垫面种类变化对暴雨强度、落区及通量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分布着3~6种下垫面,青海东部到甘肃中部下垫面种类相对单一,非均匀性弱,而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北部下垫面种类多在6种以上,非均匀性强。模式单一格点中代表性下垫面类型对陆气通量贡献率不足50%,表明仅用单一下垫面计算陆气通量不适宜。随着模式格点中下垫面种类的增加,不同量级的降水区面积与实况更加接近,且主雨带网格内陆面特征物理量的非均匀性增强。相比于控制试验,两组敏感试验模拟的浅层地表温度、地表热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在白天均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因未考虑下垫面非均匀性而导致的陆面特征物理量误差偏大的现象,从而减小了对流有效位能,抑制对...
【文章来源】:干旱气象. 2020,38(0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 数据及方法
1.1 数 据
1.2 WRF模式及NOAH-LSM陆面模式简介
2 暴雨过程分析及模拟试验设计
2.1 降水实况及发生机制
2.2 下垫面性质及数值试验方案
3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4 降水影响机制
4.1 地表能量变化
4.1.1 潜热通量
4.1.2 感热通量
4.1.3 土壤热通量
4.2 净辐射及浅层土壤温度变化
5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下垫面对西安地区一次强降水的影响[J]. 周林帆,张述文,李少英,李彦霖,王文强. 高原气象. 2019(04)
[2]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Autumn over Beijing-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nd Hindcast Simulation Using WRF[J]. Xiangrui LI,Ke FAN,Entao Y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8(03)
[3]甘肃东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 刘新伟,段海霞,杨晓军,狄潇泓. 干旱气象. 2017(05)
[4]论我国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及其陆—气相互作用问题[J]. 张强,张红丽,张良,岳平.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0)
[5]青藏高原东北侧MCC特征分析[J]. 薛春芳,侯建忠,陈小婷,井宇,薛荣. 干旱气象. 2017(02)
[6]“5.10”岷县短时暴雨斜压锋生特征和不稳定条件分析[J]. 狄潇泓,许东蓓,肖玮,沙宏娥,谭丹,宋秀玲. 干旱气象. 2017(01)
[7]A Synoptic Overview and Moisture Tra jectory Analysis of the“7.21”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Beijing[J]. 李林涛,Albertus J.Dolma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6(01)
[8]GRAPESMeso模式对2011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区域的预报检验[J]. 张利红,何光碧. 高原气象. 2014(01)
[9]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 徐蓉,苗峻峰,谈哲敏. 大气科学. 2013(06)
[10]城区下垫面特征对成都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 谢娜,王咏青,施娟,倪萍. 高原气象. 2011(06)
本文编号:3639711
【文章来源】:干旱气象. 2020,38(0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 数据及方法
1.1 数 据
1.2 WRF模式及NOAH-LSM陆面模式简介
2 暴雨过程分析及模拟试验设计
2.1 降水实况及发生机制
2.2 下垫面性质及数值试验方案
3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4 降水影响机制
4.1 地表能量变化
4.1.1 潜热通量
4.1.2 感热通量
4.1.3 土壤热通量
4.2 净辐射及浅层土壤温度变化
5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下垫面对西安地区一次强降水的影响[J]. 周林帆,张述文,李少英,李彦霖,王文强. 高原气象. 2019(04)
[2]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Autumn over Beijing-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nd Hindcast Simulation Using WRF[J]. Xiangrui LI,Ke FAN,Entao Y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8(03)
[3]甘肃东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 刘新伟,段海霞,杨晓军,狄潇泓. 干旱气象. 2017(05)
[4]论我国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及其陆—气相互作用问题[J]. 张强,张红丽,张良,岳平.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0)
[5]青藏高原东北侧MCC特征分析[J]. 薛春芳,侯建忠,陈小婷,井宇,薛荣. 干旱气象. 2017(02)
[6]“5.10”岷县短时暴雨斜压锋生特征和不稳定条件分析[J]. 狄潇泓,许东蓓,肖玮,沙宏娥,谭丹,宋秀玲. 干旱气象. 2017(01)
[7]A Synoptic Overview and Moisture Tra jectory Analysis of the“7.21”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Beijing[J]. 李林涛,Albertus J.Dolma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6(01)
[8]GRAPESMeso模式对2011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区域的预报检验[J]. 张利红,何光碧. 高原气象. 2014(01)
[9]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 徐蓉,苗峻峰,谈哲敏. 大气科学. 2013(06)
[10]城区下垫面特征对成都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 谢娜,王咏青,施娟,倪萍. 高原气象. 2011(06)
本文编号:3639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3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