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梅雨期江淮切变线的气候统计分析和合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2 15:04
  本文利用ERA-Interim的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日降水资料,结合客观分析和主观分析,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份江淮地区(28°~34°N,110°~122°E)的暴雨、切变线和切变线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关系;根据切变线风场和切变线移动方向,将产生暴雨的切变线分为四类:暖切变线、冷切变线、准静止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进一步统计了该四类切变线及其暴雨的发生频数特征、降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系统强度特征。最后,在该四类切变线暴雨中各选取10个典型个例,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归纳和对比研究了该四类切变线暴雨过程中,切变线附近的天气系统配置特征、三维动力结构特征、热力结构特征以及水汽辐合特征等。33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江淮地区6—7月61天中,有30.2天发生暴雨,33.2天出现切变线,22.0天出现切变线暴雨,有近3/4的暴雨是由切变线产生的,近2/3的切变线能够产生暴雨,更新了对江淮切变线及其暴雨之间数量关系的传统认识。同时,发现江淮切变线的出现频数和暴雨的发生频数呈正相关关系,江淮切变线暴雨在6月下旬—7月上旬的发生频数最多且稳定维持。对江淮地...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和处理方法
    2.1 资料和方法
        2.1.1 资料
        2.1.2 切变线的客观确定原则和方法
        2.1.3 相关统计量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2.2 江淮地区切变线与暴雨实例示意
    2.3 四类切变线的分类标准及其特征
    2.4 切变线强度的表征
第三章 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统计分析
    3.1 前言
    3.2 江淮切变线的频数分布特征
        3.2.1 江淮切变线频数的年分布特征
        3.2.2 江淮切变线频数的年际演变特征
    3.3 江淮暴雨的频数分布特征
        3.3.1 江淮暴雨频数的年分布特征
        3.3.2 江淮暴雨频数的年际演变特征
    3.4 江淮切变线暴雨的频数分布特征
        3.4.1 江淮切变线暴雨频数的年分布特征
        3.4.2 江淮切变线暴雨频数的年际演变特征
        3.4.3 江淮切变线暴雨频数的侯分布特征
        3.4.4 江淮切变线暴雨频数的周期性特征
    3.5 江淮切变线与暴雨的统计关系
    3.6 小结
第四章 江淮切变线及其暴雨的分类统计分析
    4.1 前言
    4.2 江淮切变线的类型及其频数特征
    4.3 江淮切变线暴雨类型及其频数特征
        4.3.1 四类切变线暴雨的总体频数特征
        4.3.2 四类切变线暴雨频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4.3.3 四类切变线暴雨频数的旬分布特征
    4.4 四类江淮切变线的降水特征
        4.4.1 四类切变线暴雨降水强度的分布特征
        4.4.2 四种切变线暴雨的总雨量分布特征
    4.5 四类江淮切变线的空间分布特征
    4.6 四类江淮切变线的强度特征
    4.7 小结
第五章 江淮切变线的合成分析
    5.1 前言
    5.2 切变线附近的天气系统分布
        5.2.1 切变线附近的 850hPa天气系统
        5.2.2 切变线附近的 925hPa天气系统
        5.2.3 切变线附近的 700hPa天气系统
        5.2.4 切变线上空的 500hPa天气系统
        5.2.5 切变线上空的 200hPa天气系统
        5.2.6 切变线附近的天气系统配置概念模型
    5.3 切变线的动力结构特征
        5.3.1 切变线附近的垂直方向动力结构特征
        5.3.2 切变线附近的水平方向动力结构特征
    5.4 切变线的热力结构特征
        5.4.1 切变线附近垂直方向的温度结构特征
        5.4.2 切变线附近垂直方向的湿度结构特征
        5.4.3 切变线附近垂直方向的假相当位温结构特征
        5.4.4 切变线附近水平方向的假相当位温结构特征
    5.5 切变线附近的水汽通量散度特征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30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的空间多型态特征[J]. 胡景高,周兵,徐海明.  应用气象学报. 2013(05)
[2]淮北夏季暖式切变线暴雨特征及其预报预警[J]. 张屏,周后福,汪付华,孙金贺,朱珠,张永芹,吕森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3]石家庄2012年夏季一次暴雨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J]. 孙云,李国翠,常山英,刘伟,房荣.  干旱气象. 2013(02)
[4]多源探测资料在一次非线状MCS分析中的综合应用[J]. 崔春光,王晓芳,付志康.  气象. 2013(05)
[5]2011-06-23豫南暴雨成因及完全螺旋度诊断分析[J]. 鲁坦.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02)
[6]近50a江淮地区6—7月降水特征分析[J]. 王勇,李清泉,沈新勇.  气象科学. 2011(01)
[7]2010年安徽沿江地区一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吴丹娃,严小静.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5)
[8]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赵天保,符淙斌,柯宗建,郭维栋.  地球科学进展. 2010(03)
[9]中国梅雨雨带年代际尺度上的北移及其原因[J]. 司东,丁一汇,柳艳菊.  科学通报. 2010(01)
[10]一次江淮切变线系统结构和暴雨分析[J]. 张京英,张可欣,魏玉鹏.  山东气象. 2008(04)

硕士论文
[1]江淮气旋气候学特征的研究[D]. 刘佳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2]贵州暴雨洪涝的气候特征分析[D]. 卢瑞荆.兰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64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64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