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绿洲生态适宜程度评价与绿洲干旱驱动机制解析
发布时间:2022-07-22 17:39
荒漠绿洲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资源的无序掠夺造成荒漠绿洲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唯一能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走向的发展方式。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有序共存是当下和未来发展的目标。本文通过准确定位民勤绿洲现状,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基于层次分析理论构建了该区生态适宜程度识别指标体系,并从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角度出发识别气象、水文、农业和社会经济干旱驱动因素,探讨了干旱驱动因子识别体系及干旱驱动机制,以期为科学应对干旱、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了研究荒漠绿洲生态系统适宜程度的框架并制定了参评指标分级标准范围。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研究框架,分别计算了水文水资源、气象因素、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5个准则层及19个相关指标的权重系数。综合相关文献及国内外现行标准,制定了各参评指标分级标准范围。通过专家评分及相关科研人员评分意见统计,对荒漠绿洲生态系统进行了分级并赋值。(2)构建了民勤绿洲生态系统适宜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标法构建了民...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态需水定义及内涵
1.3.2 生态系统适宜程度
1.3.3 干旱驱动成因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水资源概况
2.1.3 民勤绿洲现存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4 地下水埋深变化
2.2 干旱环境形成原因
2.2.1 干旱环境概述
2.2.2 干旱形成原因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干旱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1 层次分析法
3.1.2 指标选择原则
3.1.3 权重的确定
3.1.4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3.2 干旱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3.2.1 主成分分析法
3.2.2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步骤
3.3 其他评估方法
3.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3.3.2 聚类分析法
3.4 数据来源
3.5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的选择
4.2 数据处理及结果
4.3 生态适宜程度评价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民勤绿洲干旱分类及干旱驱动机制研究
5.1 干旱分类
5.1.1 气象干旱
5.1.2 水文干旱
5.1.3 农业干旱
5.1.4 社会经济干旱
5.2 干旱评估指标
5.3 干旱指标主成分分析
5.4 干旱驱动因子解析
5.4.1 气象干旱驱动因子
5.4.2 水文干旱驱动因子
5.4.3 农业干旱驱动因子
5.4.4 社会经济干旱驱动因子
5.5 综合干旱驱动机制分析
5.6 结果与分析
5.6.1 准则层描述性分析
5.6.2 目标层描述性分析
5.7 不同类型干旱之间的关系分析
5.8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项目来源
本文编号:3665049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态需水定义及内涵
1.3.2 生态系统适宜程度
1.3.3 干旱驱动成因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水资源概况
2.1.3 民勤绿洲现存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4 地下水埋深变化
2.2 干旱环境形成原因
2.2.1 干旱环境概述
2.2.2 干旱形成原因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干旱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1 层次分析法
3.1.2 指标选择原则
3.1.3 权重的确定
3.1.4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3.2 干旱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3.2.1 主成分分析法
3.2.2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步骤
3.3 其他评估方法
3.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3.3.2 聚类分析法
3.4 数据来源
3.5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的选择
4.2 数据处理及结果
4.3 生态适宜程度评价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民勤绿洲干旱分类及干旱驱动机制研究
5.1 干旱分类
5.1.1 气象干旱
5.1.2 水文干旱
5.1.3 农业干旱
5.1.4 社会经济干旱
5.2 干旱评估指标
5.3 干旱指标主成分分析
5.4 干旱驱动因子解析
5.4.1 气象干旱驱动因子
5.4.2 水文干旱驱动因子
5.4.3 农业干旱驱动因子
5.4.4 社会经济干旱驱动因子
5.5 综合干旱驱动机制分析
5.6 结果与分析
5.6.1 准则层描述性分析
5.6.2 目标层描述性分析
5.7 不同类型干旱之间的关系分析
5.8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项目来源
本文编号:3665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6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