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波辐射计资料对武汉市冬季典型大雾个例的探测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5 16:39
为研究武汉地区不同降水情况下大雾天气的气温、液水含量和相对湿度层结特征,利用2016—2017年典型大雾个例的MP-3000A微波辐射计资料、常规探空资料、Micaps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验证大雾天气时微波辐射计资料的可用性,分析垂直要素变化对大雾生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气温的反演效果比对相对湿度的反演效果更好,对比同时次微波辐射计反演结果与探空数据,两者气温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72。相对湿度、液水含量的垂直变化与大雾的生消有较好对应。先降水后出现大雾时,大雾前后液水含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6 km以下,相对湿度在1 km以上各层变化较明显;对无降水出现和先大雾后降水的大雾天气,液水含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集中在2 km以下。降水对雾的生消有双重影响,降水的蒸发可为雾形成提供水汽,同时降水的形成会消耗空气中的水汽,加速雾的消散。无论有无降水出现的大雾天气,1 km以下均存在饱和层。高空弱冷平流、较强的逆温、近地层充沛的水汽和较小的风速,是武汉冬季雾形成的重要气象条件。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测地点及资料
1.2 观测仪器
2 结果分析
2.1 微波辐射计与常规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
2.2 无降水出现的大雾个例分析
2.3 先降水后出现大雾的个例分析
2.4 先大雾后出现降水的个例分析
3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雾和霾临界气象条件的气候变化特征[J]. 杨若子,房小怡,高云,熊亚军,马京津,邢佩,党冰,张硕.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03)
[2]2014年初冬湖北省一次大雾成因分析和数值模拟[J]. 王丽娟,阳威,何明琼,代娟,王俊超,唐秋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03)
[3]贵州辐射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要素分析[J]. 谢清霞,唐延婧,庞庆兵,夏晓玲,廖波.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02)
[4]长江中上游冬季山地雾边界层特征及生消过程分析[J]. 费冬冬,牛生杰,杨军,陆春松.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2)
[5]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资料质量评估和探测特征分析[J]. 韩珏靖,陈飞,张臻,赵云武. 气象. 2015(02)
[6]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大气温湿廓线遥感探测[J]. 李娜,张武,陈艳,柳丹,史晋森,张北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7]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 赵娜,尹志聪,吴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5)
[8]武汉地区连续两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分析[J]. 郭英莲,王继竹,刘希文. 高原气象. 2014(05)
[9]北京雾与霾天气大气液态水含量和相对湿度层结特征分析[J]. 邓长菊,尹晓惠,甘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02)
[10]南京冬季雾多发期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J]. 陆春松,牛生杰,岳平,岳治国,项磊. 大气科学学报. 2011(01)
本文编号:372697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测地点及资料
1.2 观测仪器
2 结果分析
2.1 微波辐射计与常规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
2.2 无降水出现的大雾个例分析
2.3 先降水后出现大雾的个例分析
2.4 先大雾后出现降水的个例分析
3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雾和霾临界气象条件的气候变化特征[J]. 杨若子,房小怡,高云,熊亚军,马京津,邢佩,党冰,张硕.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03)
[2]2014年初冬湖北省一次大雾成因分析和数值模拟[J]. 王丽娟,阳威,何明琼,代娟,王俊超,唐秋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03)
[3]贵州辐射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要素分析[J]. 谢清霞,唐延婧,庞庆兵,夏晓玲,廖波.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02)
[4]长江中上游冬季山地雾边界层特征及生消过程分析[J]. 费冬冬,牛生杰,杨军,陆春松.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2)
[5]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资料质量评估和探测特征分析[J]. 韩珏靖,陈飞,张臻,赵云武. 气象. 2015(02)
[6]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大气温湿廓线遥感探测[J]. 李娜,张武,陈艳,柳丹,史晋森,张北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7]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 赵娜,尹志聪,吴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5)
[8]武汉地区连续两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分析[J]. 郭英莲,王继竹,刘希文. 高原气象. 2014(05)
[9]北京雾与霾天气大气液态水含量和相对湿度层结特征分析[J]. 邓长菊,尹晓惠,甘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02)
[10]南京冬季雾多发期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J]. 陆春松,牛生杰,岳平,岳治国,项磊. 大气科学学报. 2011(01)
本文编号:3726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72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