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5多模式对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
发布时间:2023-02-07 07:40
应用CN05观测资料,比较评估了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的26个模式对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通过运用泰勒图筛选出了6个较优模式,并运用这些较优模式集合预估了不同排放情景(RCPs)下未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绝大多数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东北地区1961-2005年期间的显著增温趋势,并再现年平均气温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相关系数均超过0.8),但对区域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模拟能力则相对有限;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优于绝大多数单个模式。②对于降水的模拟结果,模式间差异较大;多模式集合能较好地再现其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相关系数为0.8),但对降水年际变化及线性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则较差。③21世纪的未来阶段东北地区将处于显著增温的状态,且RCP 8.5情景下的变化速率(0.57℃C/10a)明显高于RCP 4.5情景下的变化速率(0.24℃C/10a)北部地区将成为东北地区增温幅度最大、增温速率最高的区域。④未来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将会相对增加,到21世纪末期,RCP 4.5和RCP 8.5情景下的降水增幅分别达到10.37%和17.69%;辽西地区将成为降...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气候模式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气温
1.2.2.2 降水
1.2.2.3 干旱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资料
2.2.1 观测资料
2.2.2 CMIP5模式简介
2.3 分析方法
2.3.1 数据的处理
2.3.2 泰勒图
2.3.3 等权重
2.3.4 不确定性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单个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
3.1.1 气温
3.1.1.1 时间变化
3.1.1.2 空间变化
3.1.2 降水
3.1.2.1 时间变化
3.1.2.2 空间变化
3.2 模式集合对气候变化的模拟
3.2.1 较优模式的选择
3.2.2 气温
3.2.2.1 时间变化
3.2.2.2 空间变化
3.2.3 降水
3.2.3.1 时间变化
3.2.3.2 空间变化
3.3 模式集合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
3.3.1 气温
3.3.1.1 时间变化
3.3.1.2 相对于历史试验(1986~2005年)的气温空间变化分布图
3.3.1.3 未来气温的线性趋势空间变化
3.3.2 降水
3.3.2.1 时间变化
3.3.2.2 相对于历史试验(1986~2005年)的降水量空间变化分布图
3.3.2.3 未来降水的线性趋势空间变化
3.3.3 未来干旱性变化的分析
3.3.3.1 水分盈亏量的概念
3.3.3.2 水分盈亏量的时间变化
3.3.3.3 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36679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气候模式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气温
1.2.2.2 降水
1.2.2.3 干旱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资料
2.2.1 观测资料
2.2.2 CMIP5模式简介
2.3 分析方法
2.3.1 数据的处理
2.3.2 泰勒图
2.3.3 等权重
2.3.4 不确定性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单个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
3.1.1 气温
3.1.1.1 时间变化
3.1.1.2 空间变化
3.1.2 降水
3.1.2.1 时间变化
3.1.2.2 空间变化
3.2 模式集合对气候变化的模拟
3.2.1 较优模式的选择
3.2.2 气温
3.2.2.1 时间变化
3.2.2.2 空间变化
3.2.3 降水
3.2.3.1 时间变化
3.2.3.2 空间变化
3.3 模式集合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
3.3.1 气温
3.3.1.1 时间变化
3.3.1.2 相对于历史试验(1986~2005年)的气温空间变化分布图
3.3.1.3 未来气温的线性趋势空间变化
3.3.2 降水
3.3.2.1 时间变化
3.3.2.2 相对于历史试验(1986~2005年)的降水量空间变化分布图
3.3.2.3 未来降水的线性趋势空间变化
3.3.3 未来干旱性变化的分析
3.3.3.1 水分盈亏量的概念
3.3.3.2 水分盈亏量的时间变化
3.3.3.3 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36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73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