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扰动与远距离暴雨关系的统计以及诊断分析与数值试验
发布时间:2023-05-07 02:27
本文对2006-2011年5-9月00-50°N,90°-150°E范围内热带扰动与远距离暴雨的关系进行统计与合成分析,并选取典型个例进行诊断分析与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气背景下,低于热带低压强度的热带扰动也可以与中纬度系统共同作用引发远距离暴雨,对统计得出的21例依据低层850hPa水汽通道的类型分为三类:S型水汽通道、双水汽通道和西北向型水汽通道,其中S型水汽通道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数的52%,远距离暴雨发生在7月的次数最多,占总数的38%。合成分析表明,远距离暴雨的形成与中纬度系统、热带扰动及副高共同构成的环流形势密切相关,中纬度环流系统提供有利于暴雨产生的环流背景场,远距离暴雨形成于水汽通量大值区内,水汽输送是形成远距离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有无远距离暴雨时的低空急流合成分析表明,不论扰动强弱,热带扰动东侧的偏南低空急流是形成远距离暴雨的关键,是联系中低纬度系统的纽带和桥梁。S型水汽通道典型个例诊断分析表明,热带扰动、中纬度系统(西风槽、低涡等)和副高共同作用形成远距离暴雨。降水位于西风槽前、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场,切变线、低涡的...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研究进展
1.2.2 热带扰动远距离暴雨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资料方法
第二章 热带扰动远距离暴雨的统计特征与合成分析
2.1 统计标准及资料方法
2.2 远距离暴雨的统计分类与合成分析
2.3 远距离暴雨的统计特征
2.4 低空急流与水汽通道作用的合成分析
2.5 动力上升条件和对流稳定性的合成分析
2.5.1 涡度的合成分析
2.5.2 散度和垂直运动的合成分析
2.5.3 假相当位温和比湿的合成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热带扰动远距离暴雨的个例诊断分析
3.1 降水概况及环流形势分析
3.2 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分析
3.3 大气动力条件分析
3.3.1 涡度的分布和演变
3.3.2 散度的分布和演变
3.3.3 垂直运动的分布和演变
3.4 水汽和能量分析
3.4.1 低层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3.4.2 假相当位温的分布和演变
3.5 小结
第四章 敏感性试验设计及结果检验
4.1 中尺度WRF模式简介
4.2 Bogus方案
4.3 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检验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控制试验结果检验
4.3.3 各数值试验初始场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热带扰动与远距离暴雨关系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5.1 远距离降水的变化
5.2 水汽输送的变化
5.2.1 低层风场和水汽通量的变化
5.2.2 经向水汽通量的变化
5.3 降水区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
5.4 能量频散的作用及其对远距离降水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10063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研究进展
1.2.2 热带扰动远距离暴雨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资料方法
第二章 热带扰动远距离暴雨的统计特征与合成分析
2.1 统计标准及资料方法
2.2 远距离暴雨的统计分类与合成分析
2.3 远距离暴雨的统计特征
2.4 低空急流与水汽通道作用的合成分析
2.5 动力上升条件和对流稳定性的合成分析
2.5.1 涡度的合成分析
2.5.2 散度和垂直运动的合成分析
2.5.3 假相当位温和比湿的合成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热带扰动远距离暴雨的个例诊断分析
3.1 降水概况及环流形势分析
3.2 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分析
3.3 大气动力条件分析
3.3.1 涡度的分布和演变
3.3.2 散度的分布和演变
3.3.3 垂直运动的分布和演变
3.4 水汽和能量分析
3.4.1 低层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3.4.2 假相当位温的分布和演变
3.5 小结
第四章 敏感性试验设计及结果检验
4.1 中尺度WRF模式简介
4.2 Bogus方案
4.3 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检验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控制试验结果检验
4.3.3 各数值试验初始场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热带扰动与远距离暴雨关系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5.1 远距离降水的变化
5.2 水汽输送的变化
5.2.1 低层风场和水汽通量的变化
5.2.2 经向水汽通量的变化
5.3 降水区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
5.4 能量频散的作用及其对远距离降水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10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81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