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发生原因诊断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02 23:12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的ERA再分析数据,美国NOAA-CIRES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数据,对201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数量多、强度大、出现时间偏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特殊超强台风“海燕”首次登陆前异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研究发现,2013年台风发生数量偏多且多发时段偏晚的原因主要有:(1)7、8月份南半球冷空气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区的气温偏高,低层越赤道气流偏小,赤道辐合带(ITCZ)弱,西北太平洋135°E-175°E海域对流弱,不利于扰动的生成和发展,9、10月份南半球冷空气分布在东半球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大,异常反气旋环流增强,100°E-155°E越赤道气流加强,导致140°E-160°E的ITCZ强度增加;(2)夏秋季节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面温度(SST)持续偏高、暖水厚度大,海洋热含量高,特别是秋季10月、11月SST高于28.5℃,暖水持续时间久;(3)北印度洋SST持续偏低,北印度洋海域对流弱,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上升气流容易发展,到了9月、10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对流强度增...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台风个数及强度变化的研究
1.2 2013 年台风概述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
2.2.2 海气界面潜热通量
3 2013 年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环境场
3.1 台风生成地
3.2 南半球冷空气的作用
3.2.1 南半球冷空气活动的影响
3.2.2 低层越赤道气流经度和强度的分布变化
3.2.3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和 ITCZ
3.3 2013 海洋热力条件
3.3.1 海表面温度
3.3.2 低纬度 20℃等温线
3.4 热带辐合带的对流强度
3.4.1 热带印度洋海域
3.4.2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
3.5 东亚夏季风强度
3.6 中高空环境场
3.6.1 中层对流层流场
3.6.2 高层对流层反气旋流场
3.6.3 对流层垂直风切变
3.7 小结
4 2013 年 30 号超强台风“海燕”
4.1 生成阶段环境场
4.2 海气界面潜热交换
小结
5 影响因子的验证
5.1 热带印度洋海温
5.2 南半球冷空气活动
6 结论
6.1 南半球冷空气活动
6.2 西北太平洋海洋热含量
6.3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
6.4 中高层环境场配合
6.5 超强台风的形成
6.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28202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台风个数及强度变化的研究
1.2 2013 年台风概述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
2.2.2 海气界面潜热通量
3 2013 年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环境场
3.1 台风生成地
3.2 南半球冷空气的作用
3.2.1 南半球冷空气活动的影响
3.2.2 低层越赤道气流经度和强度的分布变化
3.2.3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和 ITCZ
3.3 2013 海洋热力条件
3.3.1 海表面温度
3.3.2 低纬度 20℃等温线
3.4 热带辐合带的对流强度
3.4.1 热带印度洋海域
3.4.2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
3.5 东亚夏季风强度
3.6 中高空环境场
3.6.1 中层对流层流场
3.6.2 高层对流层反气旋流场
3.6.3 对流层垂直风切变
3.7 小结
4 2013 年 30 号超强台风“海燕”
4.1 生成阶段环境场
4.2 海气界面潜热交换
小结
5 影响因子的验证
5.1 热带印度洋海温
5.2 南半球冷空气活动
6 结论
6.1 南半球冷空气活动
6.2 西北太平洋海洋热含量
6.3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
6.4 中高层环境场配合
6.5 超强台风的形成
6.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28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82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