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管内陶瓷球和粉状生物质之间换热规律的研究
【图文】:
注:有关的反应参数并无统一的规定。 2.1.3热裂解反应的过程及反应机理生物质被加热的过程如图2一1所示。首先,热量传递到颗粒表面,并由表面传到颗粒的内部。生物质颗粒内部被加热的生物质分子链断裂变短,并迅速分解成木炭和挥发份,其中的挥发份由可凝气体和不可凝气体组成。由于产生了气体产物,在多孔颗粒内部形成压力,其中,颗粒中心处压力最大,并依次向颗粒表面方向呈递减趋势。在非闪速热解时,多孔的生物质颗粒内部形成的气体将进一步热裂解,形成可燃气体和热稳定的焦油。当挥发性气体离开生物质颗粒时,将穿过周围的气相组分而发生进一步分解。生物质热解过程最终形成焦炭、生物油(或者焦油)和不可凝燃气。热边界层\八图2一1生物质热解过程示意图在热解反应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前者包括一系列复杂(一级、二级)的化学反应;后者包括热传递和物质传递两方面
第三章下降管换热实验台的设计3.3.1下降管换热实验台总体设计依照3.1节的设计要求参考设计手册[40]设计如图3.1的下降管实验台。该装置包括陶瓷球喂料器、生物质粉螺旋喂料器、竖直管以及陶瓷球和生物质粉分离箱等五个部分。高温陶瓷球通过陶瓷球喂料器的保温并且能够定量下落,生物质粉喂料器能够将生物质粉连续定量喂料,陶瓷球和生物质粉能够在近似绝热状态的竖直管内混合换热,陶瓷球和生物质粉在陶瓷球和生物质粉分离箱内实现分离,整个实验台在分度号为T型的热电偶一下进行温度测量。、 、、 、、 、-----------------月, --- .....曰曰曰门 门曰曰曰曰 曰\\\、/了 --- 叮叮叮图3.1下降管换热实验台(l陶瓷球喂料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昌琪;直角弯头连接的竖直管与水平管中的淹没问题[J];核动力工程;1994年04期
2 余徽,邓晖,王煤;浮力对竖直管内热进口段空气对流换热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郑慧凡;范晓伟;李安桂;张定才;;基于Excel的空调节能设备实验数据处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4 张岩,张卫军,金珠梅;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实验[J];热力发电;1999年03期
5 曹夏昕;阎昌琪;孙立成;孙中宁;黄渭堂;;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J];核动力工程;2006年S1期
6 宋艺新;侯树鑫;段远源;;空气横掠圆管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05期
7 阎昌琪;竖直管内淹没及流向反转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2年06期
8 陈震;现代住宅电气竖直管线敷设综述[J];福建建筑;2004年03期
9 刘峰,姜培学,S HE,J D JACKSON;竖直管道内湍流混合对流换热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10 曹玉璋,A.H.爱普斯坦;双膜热流计在涡轮换热实验中的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乃玲;刘英杰;王金墩;蔡芳芳;王海宁;;辐射冷却系统下人体热源在室内的换热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丁铜伟;孙中宁;孙立成;;强内热源多孔介质通道换热实验台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3 杨延强;易维明;;竖直管内颗粒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文婷;车得福;;泡状流中含气率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陈燕;卢静;刘丰生;赵军;;浅议除尘管网的设计[A];烧结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李新红;余承烈;杨智斌;长有彬;;一级强化处理技术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站工程介绍[A];2008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淑华;刘夷平;张华;王经;;两个连续Taylor气泡在垂直管中上升的数值模拟[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林格玮;杨伟;陈焕倬;;满液式蒸发器用强化蒸发管的换热实验研究[A];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艳;应伟;王锁芳;;管内的油-气两相流动的程序设计和计算[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刘佳;阎昌琪;李勇;;竖直管束大容积沸腾传热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金红;摇摆状态下气水两相流流型及阻力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曹夏昕;摇摆对竖直管内气液两相流型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刘燕;竖直管内汽(气)液固多相流动沸腾过程的流体动力学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长庚;基于冲击射流的电子器件冷却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丛星亮;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型与管线内压力信号关系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栾锋;摇摆对水平管内气水两相流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胡自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8 刁乃仁;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9 郭春生;新型复合人字形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廷璧;固体热载体与生物质半焦热交换实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焕卫;竖直管内陶瓷球和粉状生物质之间换热规律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丁铜伟;强内热源多孔介质条通道流动换热实验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殷哲;管内陶瓷球与粉状生物质半焦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5 金辉;气流干燥管内气固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孙琼;水—空气接触凝固换热过程热质交换分析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程香;煤粉捏合器内部流动数值模拟与优化[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来逢逢;R134a螺旋管内沸腾传热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姜佳伟;竖直管加丝蓄冰过程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晋彪;利用柴油机余热吸收式制冰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5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1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