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小桉树木质材料热解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13:59
【摘要】: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传统化石燃料的日渐枯竭,可再生生物质作为一种极具潜力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形式受到关注。生物质快速热解/气化技术是生物质制备替代燃料油或合成气的主要热转化手段。然而,生物质热解前的粉碎、热能的供应、粗生物油的低品质、大量惰性气体的使用以及气化焦油的生成等是限制生物质快速热解/气化技术工业化应用进程的主要障碍。基于此,文章针对澳洲小桉树木质材料的快速热解行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稠环芳环结构化合物是生物油或气化焦油中的重要组分,对生物油的精制或焦油的脱除有很大的影响。文中选用澳大利亚小桉树的木质材料大颗粒(直径和长度分别为8 mm和10 mm)作为原料,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低温热处理(150-260℃),并采用有机溶剂将生物炭内部残留的热解产物进行萃取并表征。结果表明:当生物质的热处理温度低至150℃时,已经发现稠环芳环结构的生成,且由于传质阻力的限制,未能及时释放出去,从而残留在生物质大颗粒内部。随着温度的升高,芳香环结构的生成和释放明显改善。这说明温度是影响芳香环结构的生成和释放的重要因素,且这一切都与生物质内部传质阻力的影响相关。不同溶剂萃取得到的芳香环结构的紫外荧光光谱数据表明,这些稠环芳环结构的取代基上可能连接有一些极性基团,比如羟基、羰基或羧基。从粉碎热解的角度来讲,理解并掌握生物质的粉碎和热解行为,对热解并缩小的颗粒内部芳香环结构的生成和释放的影响,对工艺条件的优选至关重要。为实现木质生物质大颗粒的快速热解,减少粉碎及使用惰性气体带来的巨大资金投入,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提出了炭质材料的粉碎热解技术。基于此项技术,文章对生物质大颗粒非原位粉碎热解行为的影响机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生物质大颗粒在150-380℃下进行热处理并粉碎后,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500℃热解。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大颗粒的热处理没能促进生物油的生成,而低温热处理结合粉碎过程可显著改善生物质大颗粒的热解过程中重质生物油的产率,且热处理温度对其热解产物的分布影响较大。与生物质大颗粒和小颗粒(90-300μm)的直接热解相比,当热处理温度较低时(200℃),热处理结合非原位粉碎过程促进了生物油的生成,且稠环芳香化合物和活性不饱和羟基醛酮的生成受到抑制;当热处理温度升至230℃以上时,重质生物油的产率开始明显降低,然而,生物油中的稠环芳香化合物产率和生物炭的产率显著增加;而当热处理温度较高时(≥320℃),热处理后伴随的非原位粉碎过程反而不利于生物油的生成,这主要归因于生物质的交联和炭化反应。炭化反应的发生减弱了粉碎过程对生物油产率的促进作用,导致生物油的产率降低。因此,热处理过程和非原位粉碎需要综合考虑以达到生物油产率和组成最优化。氧化热解技术是解决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热能供应的重要技术手段。另外,无论是粉碎热解还是传统快速热解中,空气的渗入不可避免,研究氧气对生物质的热解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选用木质素、纤维素和小桉树木质材料颗粒作为原料,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500℃热解。通过改变氧气的通入方式,研究氧气对生物质及其组分热解产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添加氧气的浓度、挥发分的氧化反应以及原料颗粒粒径对生物质的热解产物的分布影响显著。在较低的氧气浓度下(1.0 v%),生物质热解挥发分的气相氧化反应经由自由基反应,促进了生物质小颗粒热解过程中苯酚、左旋葡聚糖、丁香醛、糠醛以及不饱和羟基醛酮的生成。尽管生物油中部分轻质组分的产率有所增加,但由于热解产物的过度氧化,挥发分的气相氧化反应的确导致了重质生物油产率的降低。另外,由于颗粒粒径造成的初级挥发分的二次反应及氧气的扩散阻力的影响,生物质大颗粒的氧化热解远比小颗粒的氧化热解行为复杂的多。通过对比生物质及其组分的氧化热解发现,挥发分的气相氧化反应对木质素衍生的生物油的产率几乎没有影响。生物质热解/气化前的预处理是有效改善热解产生的生物油或气化焦油化学组成的重要手段。选用水相萃取的生物油组分和减压蒸馏得到的生物油轻馏分分别对小桉树木质材料小颗粒进行预处理后,在流化床反应器中分别进行500℃热解和800℃气化。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过程降低了生物质中无机金属离子如K、Na、Mg和Ca离子的含量,促进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重质生物油的产率及左旋葡聚糖的生成,降低了生物油中乙酸及其它活性羰基官能团的含量。对于高温下的气化行为而言,尽管预处理过程使得其重质焦油的产率有少量增加,然而却降低了焦油中稠环芳香化合物的含量,从而有利于焦油的进一步脱除。这种采用生物质本身的热解产物对生物质进行预处理是有效增加生物油和左旋葡聚糖产率的手段,且不会向产物中引入额外的化学成分或矿物质。
【图文】:

热解装置,磨碎,生物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学位论文解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磨碎煤颗粒,还可以将生物质磨碎为粒径只有几厘米的细小颗粒,从而保证生物质与煤的完全燃烧。另外,其工业应用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优质的替代性生物燃料的生产;② 产出的生物油可作为加热油;③ 产出的生物炭粒径通常小于 50 μm,可生产高价值的碳材料或用于改善土壤条件;④ 过程不需要通入载气,挥发分不易生成气溶胶,提高了产出气的利用效率。

框架图,氧化热解,生物质,机理


机理自供热体系,一旦反应器加热到所需温度,温度,无需额外提供热能。Senneca 等[62]发杂的反应过程,既不同于非均相氧化反应,,程。因此,氧气的通入极大可能的改变了木程不是单纯的热转化和非均相氧化反应的加三种机理的可能性,机理框架图如图 1-2。第和热解产物的燃烧(反应 B)先后发生;第C);第三种情况介于第一和第二两种极端情生,且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氧气促进过程促进了生物质的热转化,从而影响生物解遵循那种机理,其化学反应类型都主要包和挥发分的氧化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恩臣;贾月雯;秦丽元;罗丽娜;;N_2加压下Ni-Co/HZSM-5改性生物油模拟物[J];农机化研究;2018年03期

2 王俊淇;鲁周民;尉芹;郑冀鲁;李宏伟;王志文;;生物油中内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分析方法[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3 韩平;蒋恩臣;李世博;王明峰;孙焱;吴宇健;;热解挥发物分级冷凝初分生物油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11期

4 孙培勤;王高恩;孙绍晖;陈俊武;;生物油精炼提质工艺研究[J];中外能源;2017年02期

5 丁徐红;常胜;赵增立;郑安庆;李海滨;;富氮生物油理化性质表征及其热解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4年05期

6 ;过程工程所在利用生物油发酵生产丁二酸方面取得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7 顾帅;杨洪雪;苗玮;许庆利;颜涌捷;;生物油精制技术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年02期

8 许守强;常建民;夏碧华;张继宗;韩彦雪;任学勇;;四种原料生物油-酚醛树脂胶粘剂特性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0年07期

9 ;生物油制备技术与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06期

10 李晓婷;;玉米秸秆制取生物油的工艺条件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世坤;段培高;;超声波对微藻生物油性质的影响[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田启魁;吕兆林;张行;李瑞;;快速热解生物油萃取分离工艺基础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杨司军;刘燕;杨运泉;;层化法制备MoS_2催化剂及其加氢脱氧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4 冯刚;楼辉;;超临界流体中生物油的催化提质[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赵灵洁;罗嘉;许勇;童冬梅;何玲;胡常伟;;毛竹催化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王兵;段培高;;不同方法制生物油燃料的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刘纯建;付严;常杰;;生物油模型化合物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A];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C];2015年

8 彭缠曹;井强山;于永生;;载体对铂钴催化剂上醛酸一步气相加氢酯化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常杰;张琦;付严;王铁军;;固体酸上生物油催化酯化改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10 丛兴顺;李敏;李凤刚;贾喻;王芳;季念存;;色谱-质谱法鉴定煤和生物油中的未知化合物[A];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凤华 通讯员 信永华;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可制取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9年

2 刘纯友 通讯员  汪明星;生物油在肥试产成功[N];安徽日报;2007年

3 记者 刘纯友;两吨秸秆可产生物油一吨[N];安徽日报;2006年

4 记者  陈敬农;两吨秸秆可产一吨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赵亚平;树木里“榨出”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7年

6 记者 夏树 汪洋;秸秆“炼成”生物油[N];农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吴长锋;木屑转化生物油产率达65%[N];科技日报;2005年

8 通讯员 谢秀琼 记者 蒋勇;宁波营建“生物油林”[N];浙江日报;2010年

9 特约记者 杨保国;中科大热解液化秸秆制生物油[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赵佳怡;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中获取新能源[N];中国建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胜娟;小桉树木质材料热解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王志强;青霉素菌渣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及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3 李攀;生物质催化热解制备高选择性芳香烃生物油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黄华军;典型生物质在亚/超临界有机溶剂中的液化行为[D];湖南大学;2013年

5 陈旭;生物质富钙热解过程中生物油脱氧机理及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6 刘晓龙;生物油氧化过程的ReaxFF MD模拟研究—动力学性质、反应机理及替代燃料构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7 姚金刚;生物油炭浆蒸汽催化气化制氢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8 张波;基于补氢/脱氧的玉米秸秆催化热解制油和油品提质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张明建;生物油温和精制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张琦;固体酸碱催化剂催化酯化改质提升生物油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机剑;铜藻厌氧发酵及沼渣热解制备高酚含量液体生物油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2 李丹萍;Ni/Ce_xZr_(1-x)O_2-CaO催化剂吸收增强的生物油水蒸气重整制氢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谢登印;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氢催化剂的改性研究及过程模型的建立[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开银;生物油分子的动力学尺寸与催化剂孔径的择形选择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5 冯占元;生物油共炼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丁小伟;微乳体系的构建及其对污泥液化生物油的增溶和提质[D];湖南大学;2018年

7 朱亮;基于生物质预处理与复配溶剂改善生物油品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8 黄照单;预处理对低脂藻水热催化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9 钱莹莹;基于Span80/Tween80复配体系的生物油/柴油微乳燃料构建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10 蒋宝辉;浒苔水热液化生物油制备及精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616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16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