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预处理生物质的热解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00:35
【摘要】:生物质具有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与资源丰富等特点,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通过热解可以获得具有重要用途的生物油,为了克服生物油存在含氧量高、酸性强等问题,本文进行了甲酸钙预处理生物质三组分及生物质的热解实验,研究甲酸钙预处理对生物质热解特性的影响。首先,以生物质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与4种生物质(玉米秆、稻秆、麦秆与木屑)为原料,对其进行甲酸钙预处理,通过傅里叶红外分析方法,研究甲酸钙预处理对其官能团结构的影响。傅里叶红外分析显示生物质具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综合特征。经甲酸钙预处理后,表征β糖苷键和C-OH官能团的振动吸收峰减弱,乙酰基官能团消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木质素苯环结构基本未受影响;而且甲酸钙预处理生物质中出现明显的羧酸根官能团。其次,在管式炉上进行了甲酸钙预处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样品的热解实验,考察甲酸钙预处理对三组分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三组分的热解产物中,纤维素的生物油产率最高,木质素的半焦产率最高,三组分的最大生物油产率分别为0.613、0.395与0.373(g/g)。随着温度升高,三组分的半焦产物产率逐渐减少,气体产率逐渐增加,生物油产率先增加后减少。甲酸钙预处理使得三组分的半焦与气体产率增加,生物油产率减少,最大生物油产率较原样分别减少19.1%、6.1%与37.3%;并且甲酸钙预处理未改变三组分热解产物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甲酸钙预处理抑制了纤维素生物油中左旋葡聚糖与糠醛的生成,促进了羟基丙酮和乙酸的产生:明显减少了半纤维素生物油中乙酸、糠醛的含量,增加了环戊烯酮式等酮类物质的含量,其生物油酸性也显著减弱,pH值由1.1-1.4增加到4.2~4.7;导致木质素生物油中苯酚含量增加,并且促进了脱甲氧基反应,使得甲氧基取代基苯酚含量下降较多。最后,在管式炉上进行了甲酸钙预处理玉米秆、稻秆、麦秆和木屑样品的热解实验,研究了甲酸钙对生物质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生物质中,木屑的生物油产率最大,达到0.496(g/g);玉米秆生物油产率达到0.447(g/g),高于其它2种秸秆类生物质。甲酸钙预处理使得4种生物质的半焦和气体产率增加,生物油产率减少。相比于秸秆类生物质,木屑的生物油中含有糖类物质,且苯酚类物质含量也较高。甲酸钙预处理明显减少了生物油中乙酸、丙酸、糠醛与左旋葡聚糖的含量,增加了羟基丙酮与环戊烯酮式等酮类物质的含量。同时,甲酸钙预处理明显减弱了生物油的酸性,并且对秸秆类生物质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其中木屑生物油pH值从4.1--4.3增加到5.6-5.8,麦秆从2.4-2.7增加到5.0~5.3。酸洗去灰后麦秆经甲酸钙预处理后所得生物油酸度进一步减弱。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军;王述洋;;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年06期

2 王新运;吴凤义;万新军;;生物质裂解机理模型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9年06期

3 李继平;马立军;尹子康;付晓霞;雒鹰;魏松艳;刘冰;张晓光;崔铁花;;吉林省生物质能源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0年06期

4 胡素琴;张晓东;许敏;孙立;;离子液体在生物质利用方面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1年04期

5 高英;石韬;汪君;陈汉平;王贤华;杨海平;;生物质水热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J];可再生能源;2011年04期

6 张永健;罗冰;张安东;何芳;;山东省农村地区生物质利用情况调查报告[J];应用能源技术;2013年10期

7 查湘义;;生物质水热炭化技术的现状及进展[J];北京农业;2013年30期

8 何宝华;彭祚登;;生物质直接燃烧利用现状[J];江西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9 闫文刚;俞国胜;张海鹰;赵雪松;陈诚;刘小虎;;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10 靳兵;刘晨;刘星;;北方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3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汝江;陈汉平;王贤华;张世红;刘德昌;;生物质油应用技术[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光设;蒋恩臣;;生物质转换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前景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3 赵军;王述洋;;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的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自铎;;生物质开发的前景、约束因素与对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刘勇;王连勇;杜涛;;我国生物质的回收与利用[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翟帆;刘汉儒;史云娣;刘赞;王军;;污染零排放与生物质利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张晓东;郑接林;周劲松;许明;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生物质中热值气化技术实验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1年

8 黄雅曦;王小典;高金鑫;王哲滨;;一种寒地地区新型农村生物质利用方式——牛粪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研究与利用[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海;;生物质资源及其产业[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10 孙军;;生物质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肖蔷;生物质节能炉具发展起步[N];中国能源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世界生物质燃气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N];科技日报;2013年

3 郑现莉;河洛炉业:生物质炉具如何商用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邹春蕾;收储运一体化破解生物质综合利用瓶颈[N];中国电力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徐阳;能源新机遇 低生物质能前景无限[N];江苏科技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璐;低品位生物质可望“变身”清洁能源[N];南京日报;2010年

7 河南鹤壁正道重机厂董事长 于富强;生物质新能源利用应科学[N];中国能源报;2009年

8 金叔文;全球生物质利用技术开发活跃[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继洪;滇企生物能源新探索[N];云南日报;2011年

10 通讯员 马康邋本报记者 高博;利用生物质能 打造环保新村[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亚力昆江·吐尔逊;外循环径向移动床中生物质和煤催化共气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玉;生物质高温旋风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智博;生物质快速催化热解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4 李强;生物质利用产业系统演化与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5 车德勇;基于物化结构特征的生物质与煤共气化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曹青;生物质常规与非常规条件下的热解行为及升值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易其国;生物质微米燃料高温燃烧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廖益强;笋壳流化床快速热解制取生物质油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陈吟颖;生物质与煤共热解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10 王超;生物质快速热解制油工艺分析及油品改质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婷;几种生物质固定床条件下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亮国;煤/煤焦与生物质混烧灰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正华;生物质炭化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帅忠芳;生物质外热法气—炭联产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周亚运;预处理生物质的热解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伏启让;生物质流化床富氧气化试验与模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曹洪涛;生物质在超/亚临界水条件下液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郭勇;生物质粉体制备及高效燃烧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潘伟林;生物质炭燃烧及气化特性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浩;基于灰成分的生物质结渣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7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17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