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VFAs)是厌氧消化产沼气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通常厌氧消化系统中的有机负荷过高、原料复杂等因素会导致系统中脂肪酸的累积,引起系统酸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影响系统稳定性。且由于丙酸、丁酸等脂肪酸降解为乙酸、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反应所需自由能较高,不能自发进行。因此,脂肪酸的降解被认为是厌氧消化过程的限速步骤。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互营细菌和产甲烷菌互营合作而实现对脂肪酸的降解。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从互营降解脂肪酸的角度出发,构建丙酸互营氧化菌群,通过生理生化研究,优化脂肪酸互营氧化的运行参数,建立脂肪酸累积的快速解除工艺。并基于所构建的菌群,实现对酸化厌氧消化系统的修复调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分析调控前后的微生物群落,为厌氧消化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以药厂废水为接种源,丙酸为唯一碳源,利用亨盖特厌氧操作技术,通过连续传代驯化,获得了高效、稳定的厌氧降解丙酸产甲烷复合菌系—丙酸互营氧化菌群。该菌群能在24-26 d将3000 mg/L丙酸钠完全降解,甲烷含量不低于58.00%。克隆文库结果显示复合菌系的主要细菌物种为Pelotomaculum;主要古菌物种为Methanosarcina和Methanospirillum。(2)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向培养基中添加有机氮源(酵母提取物YE和胰蛋白胨BBL),能明显促进丙酸互营氧化菌群的生长,缩短丙酸厌氧氧化产甲烷代谢延滞期,提高体系甲烷产量。其中单独添加BBL甲烷产量最高,同时添加YE和BBL,产甲烷速率最高。高通量结果显示,Firmicutes的Pelotomaculum为主要的丙酸氧化细菌,Methanosaeta和Methanoculleus是主要的产甲烷古菌。添加有机氮源可以改变丙酸互营氧化菌群中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度,对的古菌优势物种无明显改变,但对其丰度有一定影响。(3)固型载体能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互营代谢。丙酸互营氧化菌群氧化丙酸时,加入固型载体玻璃砂CL,丙酸氧化产甲烷的转化效率最高,19 d可将3000 mg/L的丙酸完全降解,甲烷含量不低于64%。氧化丁酸时,添加活性炭毡B能提高厌氧消化启动效率,加速丁酸互营氧化。对丙酸快速解除工艺进行优化,最终选择空心玻璃砂为载体、BCTY(同时添加BBL和YE)为培养基作为丙酸快速解除的最优工艺。该条件下,体系产甲烷速率和丙酸降解率最快,丙酸日平均降解率为136.49 mg/L·d。(4)丙酸互营氧化菌群可修复酸化后的厌氧消化系统。厌氧消化初期,Clostridiales等在CSTR_(control)和CSTR_(treatment)中代谢反应器中的底物产生大量VFAs导致系统酸化,酸化类型表现为丁酸型发酵,p H值迅速下降至5.0左右。将反应器CSTR_(recover)与酸化后的CSTR_(treatment)通过Separator相连接,两个反应器间的消化液循环18 d后,CSTR_(treatment)恢复正常产甲烷代谢作用。修复过程中,推测Acinetobacter为降解乙酸和丁酸的主要细菌。最终,CSTR_(treatment)中VFAs降解率可达100.00%,TS产气率为456.49 L/kg,为CSTR_(control)的4.66倍。且随着CSTR_(recover)与CSTR_(treatment)之间消化液的逐步循环,两反应器中细菌和古菌的优势物种及其丰度逐渐趋同。
【图文】:
图 1. 1 乙酸、丙酸和丁酸互营代谢途径ic pathways that are used for acetate, propionate and butyrate conversion by bacteriasyntrophy with methanogens(Petra Worm, et al., 2014).氧化菌的分离应用Frank 等(2005)分离得到第一株严格丙酸氧化细菌 Pelotomaculum s(2006)从极寒的浅层缺氧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氧化丙酸的互a butyrica,但其生长特别缓慢,作者经过 1 年以上的富集培养才获得

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21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琳;李东;文昊深;冯立森;黄亚军;刘晓风;;蔬菜废弃物中温厌氧发酵酸化失稳预警指标筛选[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2 张杰;陆雅海;;互营氧化产甲烷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年05期
3 解恒参;赵晓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年01期
4 夏元亮;刘程;吕丹;邓恩龙;;有机负荷对餐厨单相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J];环境卫生工程;2014年06期
5 万顺刚;孙蕾;胡朝华;;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23期
6 石宪奎;王磊;胡超;刘伟;康兆雨;高乐;;不同有机负荷下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甲烷产率[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7 陈雪;袁海荣;邹德勋;刘研萍;朱保宁;李秀金;;餐厨垃圾和稻草混合产酸工艺优化提高产甲烷性能[J];中国沼气;2014年01期
8 班巧英;李建政;张立国;孟佳;张玉鹏;;HRT对丙酸去除效能的影响及丙酸氧化菌群的响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9 董蕾;占美丽;孙英杰;张奇;李成立;封琳;;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10 陈杰;;城市有机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存胜;厌氧发酵技术处理餐厨垃圾产沼气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2 张立国;UASB和ABR系统中产氢产乙酸菌群对OLR与pH的生态响应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吴云;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棣;不同载体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去除氮磷效果比较[D];海南大学;2016年
,
本文编号:
2639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3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