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图文】:
纤维素的生物降解过程有两种:(1) 从外向内破坏,主要指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先黏附在纤维素纤维或其他纤维素材表面上,从纤维素表面逐渐向内部增生,,在与微生物接触的区域内,纤维素被消化,纤维材料表面出现锯齿蚀痕。(2) 从内向外破坏,主要是指霉菌,它们在纤维素材料的端部最为活跃,会贯穿进入维素材料内部并不断生长,由内向外消化纤维素,最终使整个纤维素被侵蚀破坏。微生物在降解纤维素过程中,会释放酶,进而引起纤维素的酶降解。而这种酶称之为纤素酶。纤维素酶可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其降解选择性比较强,但降解条件温和,是一干净无污染的纤维素水解方法。纤维素酶主要有三种酶组分,内切-β-葡聚糖酶、外切-β聚糖酶和 β-葡糖苷酶。目前认为,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机理如下:结晶纤维素首先被内-β-葡聚糖酶破坏生成无定形纤维素使其变成可溶性低聚糖,然后被外切-β-葡聚糖酶作用直形成葡萄糖;也可以先被纤维二糖水解酶水解成纤维二糖,再被 β-葡糖苷酶水解成葡萄糖切-β-葡聚糖酶的作用主要是将纤维素水解成为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它不能将纤维素水解葡萄糖。提高纤维素的水溶性或降低结晶度可提高纤维素酶的水解速率,但纤维素取代衍化使酶降解速率降低。纤维素酶降解能够使纤维素材料的碱润胀程度增加、抗拉强度降低图 1-1 纤维素结构图Fig.1-1 Picture of cellulose construction
木质素单元结构之间多为醚键和 C-C 键,结构复杂,十分稳定,不易被降解。在植物木质素是包裹在纤维素外面的。因此,木质素的降解也是多年来木质素研究中的一个在 1983 年以前,仅知道木质素降解是一个氧化过程,Cα-Cβ 和 β-O-4 键断裂是木质素主要方式,除了侧链氧化外,芳香环在从木质素大分子上脱离下来以前,就通过脱甲裂。1983 年,Tien 和 Kirk 及 Glennr 两个实验室几乎同时独立地从桦黄孢原毛平革haneroehaete chrysosporium)中发现了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ldase,LiP),1uwahar 又从同一株菌中发现了锰过氧化物酶(Mn-dependent peroxidase,MnP),这才素降解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化学反应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 Cα-C(2)Cα-氧化机制,(3)芳香环取代机制,(4)氧的活化,(5)黎芦醇及其衍生物的(6)芳香环开裂,(7)单甲氧基芳香物的氧化,(8)醌/氢醌的形成,(9)漆酶催化木化的机制,综上所述,木质素降解过程中氧化反应占主要地位,同时需要还原反应的高振华, 邸明伟,2008)。3 微生物复合菌系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现状图 1-2 木质素主体的基本结构Fig.1-2 The basic structure of Lignin subjectivity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2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孝琴,李保谦,崔岩,张百良;稻秆燃烧过程动力学特性试验[J];太阳能学报;2003年02期
2 王辉,沈毅;RFC轻质隔墙板的研制与开发[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孔淑琼;佘跃惠;游敏;魏力;;高效降烃复合菌的生长特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4期
4 李宏罡;张宝杰;;共代谢物质对特效复合菌降解焦化废水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朱雅丽;;稻秆和稻秆灰的特性及其在粘土砖生产中的应用[J];砖瓦;2008年09期
6 安淼,周琪;氯代酚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2004年10期
7 宋春财,胡浩权,朱盛维,朱英华;生物质秸秆热重分析及几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J];燃料化学学报;2003年04期
8 娄淑芳;毛峰;李红玲;张海峰;;利用稻秆去除饮用水中五价砷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9 刘国华;;秸秆复合菌示范推广的意义[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年03期
10 李玉英;董冰雪;李晓明;潘利平;张赛赛;;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系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华;王婷;叶锦韶;彭辉;何宝燕;秦华明;张娜;;BDE209对蜡状细菌改变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晓菲;古文涛;刘小贝;黄纯洁;黄志雄;王世杰;伍林;宗志敏;魏贤勇;;稻秆粉末超临界醇解产物中长链脂肪酸酯的GC/MS分析[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分析化学专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国华;;秸秆复合菌示范推广的意义[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梅全喜;;稻秆的药用历史与现代应用概况[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庄新姝;徐明忠;袁振宏;孙永明;许敬亮;孔晓英;吴创之;;稻秆的高温液态水预处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新能源与能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李巧贤;;益生菌的优化组合及对幼龄仔猪应激期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高祥林;艾桃山;;养殖水环境改良与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8 王德福;蒋亦元;;钢辊式圆捆打捆机改进实验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高祥林;艾桃山;;养殖水环境改良与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易力;倪学勤;潘康成;;不同微生态制剂对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文;横峰稻秆成农民“金银秆”[N];上饶日报;2010年
2 沈浩铎;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利用好稻秆资源[N];潮州日报;2009年
3 郑建仙;论盐和微生物制品的开发[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4 刘志恒;岳阳“太空稻”长出一人高[N];农民日报;2008年
5 林均红 徐兰山;“微型收割机” 创新水稻收获方式[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潘永东;是智慧还是浪费[N];金融时报;2010年
7 蔡震宇 周应田;“一村一品”绘就致富蓝图[N];宜春日报;2008年
8 邓媛雯;农业废弃物变成生态有机肥[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黄韬;河道治理用上生物接触氧化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记者 俞艳婷;今年晚稻收割农机唱“主角”[N];嘉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澜;改性稻秆吸附剂表征及处理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张玉玲;生态安全型复合微生物净水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赵德英;梨园树盘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树体生理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黄红丽;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农业废物堆肥腐殖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王增丽;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郝春雷;聚合物驱后油藏高效驱油菌种的构建[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苏会波;生物质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刘剑潇;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管理中的综合处理与实时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陈素红;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武际;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种玉婷;稻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邢丽欣;离子液体溶解和降解稻秆纤维素制备还原糖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丽萍;复合菌和金霉菌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正常菌群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4 张宁;高效厌氧纤维素降解菌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燕洁;高效复合菌降解氯代苯胺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邓伟;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及其在牛粪堆肥化中的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7 耿亮;优势复合菌群降解氯酚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陈娟;稻秆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许碧君;高效复合菌降解天然河水中取代苯胺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朱易佳;复合酶水解玉米皮和稻秆的工艺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0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