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气化混烧替代燃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02:06
【摘要】: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同时大量的煤炭用于直接燃烧,释放大量的氮氧化物,严重污染环境。为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清洁燃料替代和节能减排,采用可再生的生物质替代部分燃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前人的研究发现,含焦油的生物质气化气还原氮氧化物效果很好。因此,生物质气再燃替代燃煤不仅可以替代部分燃煤,还可以降低燃煤锅炉氮氧化物排放。 为了研究生物质气化混烧替代燃煤的技术,我们首先梳理了国内外NOX的生成和还原机理,通过测量实炉NOX生成规律,我们验证了单元体炉研究层燃链条炉的可行性。然后设计和搭建了层燃单元体炉实验台,针对层燃条件下燃煤NOX的生成规律进行研究;设计和搭建了上吸收气化炉实验台,调试和研究了上吸收气化炉的运行规律;最后我们搭建了生物质气化混烧替代燃煤的实验台,针对含焦油生物质气化气与层燃炉燃煤混烧降低NOX的规律进行研究,为下一步的实际工业锅炉混烧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对层燃单元体炉的实验发现:增大过量空气系数可以加快火焰锋面向下传播、加快燃尽速率和挥发份析出,在燃烧前期形成强还原气氛,降低NOX排放;后期将提高氧浓度,增强氧化气氛;低挥发份煤种受过量空气系数影响比高挥发份煤种大;大颗粒粒径在前期挥发份燃烧阶段的NOX释放量较小颗粒粒径工况小,但后期焦炭氮释放部分较大;推迟燃烧在挥发份析出区和燃烧旺盛区能大大降低NOx的排放,而在燃尽阶段效果较小。 通过在生物质气化气替煤混烧实验台的研究发现:生物质气化气对层燃单元体炉的NOX还原有一定的效果,且在层燃炉挥发份析出区和燃烧旺盛区还原效果较好,在燃尽区还原作用较弱;生物质气量越多,还原效果越好,但随着气量的增加,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在分级燃烧工况下,混烧效果在前10分钟氧量过剩的情况下比较明显,在后期还原性气氛下的还原效果较差;在直接燃烧情况下,氧量越高,混烧效果越差,因此应尽量降低烧条件下的氧浓度;由于生物质气还原NOX反应速率较快,所以在本实验中改变喷入位置对还原效率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图文】:

示意图,再燃技术,示意图,氮氧化物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3 再燃技术再燃技术(Reburning Technology)又称为燃料分级或炉内还原技术(如图1-1),是利用二次燃料再燃还原氮氧化物的技术,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再燃技术是先将总燃料的 80%至 85%送入主燃区(一级燃区)燃烧,,该区域空气过量系数 SR1>1,然后将剩余的燃料作为还原剂在主燃区上部的再燃区燃烧,该区域空气过量系数 SR2<1。这不仅使已生成的氮氧化物得到还原,还抑制新的氮氧化物的生成,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最后布置燃尽风(OFA),将燃料完全燃尽[8-10]。

热解,量热,主要反应,气化炉


图 1-2 上吸式固定床气re 1-2 The reaction principle of 物质气化炉内部的热解情况由。部分,气体中的氧含量随着反量热,使得温度在 1100℃至 原层热解层和干燥层提供足够2不够充分,则会部分生成 COCO 2CO2内生成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水分的存在。,发生的主要反应是还原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华东,罗永浩,王恩禄,陆方;再燃烧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动力工程;2001年04期

2 赵利敏,曲美菊,吴小梅,毕良俐;燃烧过程NOx的生成及控制技术[J];电站系统工程;1996年05期

3 张楚莹;王书肖;邢佳;赵瑜;郝吉明;;中国能源相关的氮氧化物排放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12期

4 李继红,雷廷宙,宋华民,冯宗昱,胡建军,张全国;GC/MS法分析生物质焦油的化学组成[J];河南科学;2005年01期

5 赵宗彬,陈皓侃,李保庆;煤燃烧过程中NO_x的生成和还原[J];煤炭转化;1999年04期

6 吴创之;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讲座(3)——生物质焦油裂解技术[J];可再生能源;2003年03期

7 杜海亮;张品;罗永浩;陆逸;;不同配风方式下层燃炉煤层NO_x析出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季俊杰;燃煤链条锅炉燃烧的数值建模及配风与炉拱的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段佳;生物质气化焦油还原NO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刘春元;含焦油生物质气再燃还原NO的实验与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2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2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b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