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焦对木屑催化热解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0:18
【摘要】:生物质能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能够缓解如今化石能源的短缺压力。生物质可通过催化热解过程被转化为清洁的高品质燃气,即高效环保地将生物质中的能量转化。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热解气中高品质气体含量偏低、热解过程中产生具有粘性和腐蚀性的焦油。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常见的焦油催化剂有天然矿石、镍基催化剂等,但这些催化剂会出现积碳失活的问题,需要及时再生,从而增加了成本,工序也变得复杂。生物质焦是生物质热解的固体副产物,具有多孔性和富碳性,且对焦油有着催化作用。生物质焦源于生物质自身的热解,积碳不再是问题,从原料到催化剂,两者之间的转化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成本和流程上对热解工艺有所优化。本文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采用来源广、无污染的生物质焦作为催化剂,对生物质焦进行了 XRF、XRD、BET比表面积以及热重分析。实验表明生物质焦主要成分为无定形碳,也包含少量石墨晶型碳;生物质焦内部以介孔为主,且有着一个类似墨水瓶的广体细颈结构;生物质焦在760℃后出现断崖式失重,即常压下生物质焦在760℃后出现碳素溶解损失反应,故本论文的实验温度设置为750℃。本文以生物质焦的装填方式和质量为变量,制取更多高品质气体和减少重组分焦油为目,进行了三种方式的生物质催化热解研究。方式一,将生物质焦作为催化床层装填在木屑的下段,开展了对木屑的催化热解实验研究;方式二,将生物质焦与木屑混合,开展了对木屑的原位催化热解实验研究;方式三,将生物质焦与木屑的混合物装填在上段,下段装填生物质焦催化床层,即将方式一与方式二结合,组成联合催化热解,开展了对木屑的联合催化热解实验研究。热解后收集的焦油和气体分别进行了 GC/MS和GC分析,实验表明,三种方式得到的总产气量以及氢气含量中,由小到大依次为方式二、方式一、方式三,氢气含量从1564.0 mL增加到了 3155.7 mL(标准状况),重组分焦油百分含量顺序与之相反,其中重组分焦油百分含量从6.99%减少到1.21%,说明随着催化热解的优化,联合催化热解时可取得优良的效果。
【图文】:

焦油,催化裂解,成分分析


被统称为焦油[3()]。焦油成分复杂,其中大部分是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烃类化合物较逡逑少,还含有酸、醇、酮、醛、酯、呋喃和少量含氮的成分,这些物质种类繁多,分逡逑子量分布从十几到上万,形成了含有成千上万有机化合物的综合体[31_32]。图1.3所逡逑示为焦油的成分分析。在生物质热解过程后,所产生的焦油与一些飞灰被气体夹带逡逑到后续的设备流程中,气体遇冷后所夹带的焦油冷凝并与飞灰结合,随后一起粘附逡逑在设备上,从而造成了设备的堵塞,并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转;焦油在设备中通过逡逑水蒸气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清理,但是这种粘性较强的的油状物随水蒸气一起排放逡逑到而出时,又形成了极恶劣的二次污染,不仅对污染了室外环境,其冷凝下来后得逡逑到的污水又需进行去污处理[33]。而且,焦油不仅是对设备仪器有着巨大的影响,对逡逑后续的催化剂也有着严重的负面效果,当处于高温条件下时,焦油会进一步发生裂逡逑解

脱除,焦油,炉内,生物气


对于焦油的催化裂解,国内外最直观的技术思路有两种,生物质在气化炉中热逡逑解,伴随着焦油的产生,这时,两种思路就是焦油在炉内被催化脱除和焦油被炉外逡逑的催化床层催化转化[42]。如图1.2,,催化剂的装填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属于炉内焦逡逑油脱除,可用于流化床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原料和催化剂在热解反应前就可以放逡逑置在一起并混合均匀,随后炉内将进行生物质原位催化裂解,其中原料和催化剂的逡逑.混合分为机械混合和浸溃法;第二种属于炉外催化转化,通常被用作在固定床反应逡逑器中,随着催化剂和反应物料分离,反应过程可以分为多阶段,在下游反应炉中将逡逑9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姣;芦晓芳;;生物质焦油裂解用催化剂研究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10期

2 葛建;齐国利;董們;;生物质焦油的特性分析及提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张全国;沈胜强;吴创之;范振山;;生物质焦油型胶粘剂特性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4 王素兰;张全国;李继红;;生物质焦油及其馏分的成分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6年07期

5 张全国,沈胜强,吴创之,李刚,赵祥雄;生物质焦油防水膏试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4年01期

6 武海英;薛勇;黄强;欧佳;;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生物质焦油热解特性[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王素兰;谷胜利;;秸秆类生物质焦油的燃料特性实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1期

8 王素兰;张全国;;生物质焦油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6年02期

9 谢威,郭瓦力,周世贤,刘代富,刘亚娟;生物质焦油在氧化钙上的催化裂解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赵振虎;卢子斌;申赫男;;生物质焦与煤焦二氧化碳气化特性实验研究[J];煤气与热力;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玉琼;梁杰;宣俊;;生物质焦油处理方法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陆方;陈yN;段佳;罗永浩;;生物质焦油净化方法研究进展[A];2007中国科协年会2.3分会《生物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陆方;陈yN;段佳;罗永浩;;生物质焦油净化方法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王磊;吴创之;赵增立;;热解焦对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的影响[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寰;周雪花;胡建军;刘圣勇;;用于制备碳纤维原料的秸秆类生物质焦油热解动力学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热物理测试技术[C];2014年

6 赵宇;徐磊;王君;董益名;成力;;水泥窑焚烧生物质资源过程中产生焦油的研究——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生物质焦油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水泥协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文集[C];2011年

7 张全国;徐国强;杨群发;李冠峰;李刚;徐桂转;;生物质焦油热物理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1年

8 许桂英;孙国刚;汪洋;程辉;;生物质焦的水蒸气气化研究[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胡正文;张建良;左海滨;苏步新;李净;;生物质能辅助炼铁状况及前景[A];2012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周铮;中国生物质焦农业与环境应用科研协作网成立[N];农民日报;2010年

2 胡正文 张建良 左海滨 刁岳川;低碳时代寻找高炉新燃料[N];中国冶金报;2013年

3 吕林;盘点2013冶金技术“潮流”[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晨希;生物质焦油加压催化改性试验及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2 张全国;生物质焦油燃烧动力学及其燃料特性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文广;生物质焦油均相转化及其在焦炭中异相脱除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陈治华;生物质焦油水蒸汽催化重整及热力学平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付鹏;生物质热解气化气相产物释放特性和焦结构演化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小芹;用于生物质焦油水蒸气重整的橄榄石载镍催化剂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玉;生物质高温旋风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李龙之;微波辐照下生物质热解气定向转化合成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王学斌;生物质燃烧及其还原氮氧化物的机理研究及应用[D];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

10 何文静;煤和生物质热解及煤溶剂抽提过程中自由基反应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芳;基于电镀废水镍回收的活性炭/生物质焦吸附与催化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许旭斌;生物质焦与煤恒温混燃特性及NO_X释放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3 易春雄;生物质焦对木屑催化热解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4 王聪哲;煅烧蚌壳负载镍催化剂催化裂解生物质焦油模型化合物甲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

5 李乐豪;热等离子体气化生物质焦油制合成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6 张宇川;基于铁基催化剂的生物质焦油微波裂解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7 汪亚楠;生物质焦涡旋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张一;生物质焦油的催化裂解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李坤鹏;浓硫酸碳化生物质焦油制备碳微球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10 许婷婷;生物质焦油LaNi_xFe_(1-x)O_3催化气化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3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3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