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综合利用CDM项目方法学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03:4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因此可再生性强、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应运而生。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有效回收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减少因堆放和非能源目的燃烧而产生的温室效应,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生物质发电方法学ACM0006的应用潜力很大,生物质项目将会在方式和数量上不断增加。但该方法学应用过程复杂,致使项目很难注册成功。因此,开展该方法学的应用研究对我国生物质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从生物质发电方法学ACM0006入手,对适用条件中的关键要求、基准线选择过程及额外性论证、项目边界与减排量计算、监测计划的制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山东A市热电联产项目为例说明该方法学的具体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方法学ACM0006使用比例占所有方法学使用次数的60%左右。全世界应用此方法学开发的项目超过150个,其中70个为中国项目,说明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方面发展迅速。 (2)方法学ACM0006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基准线的选择,额外性论证时要将尽可能多的基准线情景尽早排除;额外性论证时的关键数据包括电价,生物质用量,项目运行的时间,秸秆价格等;在进行排放计算时要用生物质干基计算;在不影响减排量的情况下尽量将问题简单化处理。 (3)以山东A市的秸秆资源量可供性调查为例说明了秸秆资源量调查的方法和步骤。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所在地50公里收购半径区域内,秸秆资源可获得量合计为65.1万吨,能够满足秸秆发电厂运行的需要。影响该市秸秆供热发电项目资源可供性的因素较多。未来秸秆到厂价格有上升的趋势,而秸秆资源可获得量有下降的趋势。 (4)以山东A市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为例说明方法学ACM0006的具体应用。经过论证与计算,该项目内部收益率低于基准收益率,具有额外性。该项目每年可产生CO2减排量预计为207,565tCO_2e,可变计入期(7年)的总减排量为1,452,955 tCO_2e。基准线排放因子为0.9745 tCO_2/MWh。
【图文】:

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暴风雨,燃烧量


图 1-1 温室效应原理图Fig.1-1 Greenhouse effect theory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及其它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它会引起一些变化(1)带来全球温度的改变: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期升高 14.5℃;(2)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随着气温升高,,海水表面开始膨胀,体积大,两极冰山和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3)引起暴风雨和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成倍增加,降雨量也会发生变化;(4)引起生态系统分配的改变:气候变化会改变植物生长条件,从而改生态系统的分配,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更易受气变化的影响;(5)影响人类生存的其他问题: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农业资源的短缺和沙化的加剧,增加了跨国移民和战争发生的频度;如高温天气增加了空设备的使用量和电力生产燃料的燃烧量,及温室气体及其他大气污染

“双赢”,机制


图 1-2 CDM“双赢”机制Fig.1-2 CDM win-win mechanismCDM 项目开发领域为 CDM 项目是指任何有益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 CDM 项排技术如表 1-1 所示[6]:表 1-1 CDM 涉及的行业及减排技术Tab.1-1 CDM invoved industry and reduce emssion technology 减排技术选择给)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力、太阳能、风力、潮汐、生物质能等)燃料替代(天然气发电、煤层气发电)地热发电提高发电效率(清洁煤发电技术、大机组超临界燃煤发电)高效地发电传输与分配煤层气回收利用(发电、生产碳黑、供热和居民生活用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类CDM项目情况探析[J];太阳能;2011年05期

2 王贺礼;吴亚芬;范敏;熊继海;;江西户用沼气CDM项目开发研究[J];江西科学;2011年04期

3 马勤学;杜新宪;李梦隐;;新疆水电资源开发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展[J];新疆环境保护;2010年04期

4 徐杰明;李雪亚;张敏涛;孙逊;;江苏省CDM项目现状统计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1年03期

5 徐杰明;孙逊;张敏涛;;低碳技术在江苏省CDM项目中的应用分析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6 许飞;;基于WINCC的瓦斯发电项目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7 陆莹;任s

本文编号:2644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4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