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建模及计算软件开发

发布时间:2020-04-30 04:51
【摘要】:本研究选取六种陆地生物质(杉木、松木、棉秆、麦秆、稻壳和梨叶)为实验原料,利用热重分析仪在氮气气氛下对其热解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升温速率以及六种无机添加剂(NaOH、Na2CO3、Na2SiO3、NaCl、TiO2和HZSM-5)对三种典型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杉木、松木、棉秆)热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热解温区和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有上升趋势,而最大热解速率有所降低;四种钠盐化合物均使反应向低温区偏移,碱性越强,初始热解温度和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越低,且NaOH、Na2CO3和Na2SiO3等三种碱性化合物显著降低了生物质的最大失重速率,促进了热解过程的放热效应。 利用可视化程序语言Visual Basic 6.0开发了《热分析动力学计算软件》,相比较传统手工计算方法,使用该软件操作简单,可有效避免计算出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本文选取软件中FWO法、Popescu法两种经典方法对热分析结果进行动力学计算,求取整体热解动力学参数及确定最佳机理函数,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计算的活化能基本一致,随着转化率的增加,活化能呈增大趋势。 通过分析生物质热解机理建立多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采用非线性最小平方拟合方法模拟求解生物质热解动力学三组分参数,发现升温速率对其热解活化能几乎不产生影响,可见在所研究的升温速率范围内,热解机理没有发生变化。用该模型对不同添加剂浸渍的杉木、松木和棉秆热分析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碱性添加剂的存在使得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热解活化能降低,中性添加剂NaCl对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热解活化能没有明显改变,而表面酸性添加剂(TiO2、HZSM-5)使得两者热解活化能略有增大,所有添加剂的加入对木质素的热解活化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研究发现用该模型计算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热解动力学参数比整体热解动力学模型更为合理。
【图文】:

转化技术,生物质


安徽理l一大学硕十论文体转化方法如图1所示。{生物浏l化学转物转换生l阮以旧士闭瓜!汽」回园圈囚圈土﨎川钊图工洲l园川叫热热化学转换 换 换换换换酉酉酉酉酉酉酉酉酉酉酉酉 酉酉旨旨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 交交 交液液化 化 化气化 化 化热解解 解换 换间间接 接 接之火 火 液液化 化 化成 成 简简简简燃燃燃化 化化乙 乙乙甲甲 甲氢氢氢水水 水甲甲 甲木木木水水水木木木木木 木木木压压压压料料料工 工工醇 醇醇醇醇 醇气气气煤煤 煤醉醉 醉炭炭炭煤煤煤住住住燃燃 燃生生放放放放油油油产 产产 产产 产 产 产产气气 气 气 气 气气气气气油油油料料 料物物气气气气 气气门 门门 门门 门 门 门门 门 门 门 门 门门 门门 门门油油 油柴柴日 日日 日日日口口口 口口 口 口 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口口 口口 口 口油油命漏碱图图1生物质的转化技术及利用途径 F19.1ConversionteehnologyandutilizationPathwayofbiomass.2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2.1热解技术生物质热解技术作为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利用领域中的前沿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生物质热裂解是指生物质在完全缺氧或有限氧供给的条件下,生成液态产物(生物油)、气态烃(可燃气)和固体(焦炭及一些惰性成分如灰分等)三种产物的过程,这三种产物的相对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解方法和反应条件15]。根据能量供给的方式

曲线,生物质,热解,曲线


DTG曲线最平滑,这可能是山于原来分离的两个DTG峰合并成一个尖而高的峰。2.3.2生物质组成对热解特性的影响图3一图8为六种生物质的热分析曲线。结合图2可以看出,杉木的热解温区最高,稻壳的热解温区最低,从表2中数据可以想到,生物质的热解温区与灰分有关,即灰分含量越低,热解温区越高,这与生物质中矿一物质对’热解的催化作用有关,生物质的灰分含量高意味着其中含有的矿‘物质量多,从而有效降低热解温区_15“]。但是稻壳的热解不呈现这种规律,在六种生物质中,稻壳的灰分产率最高,热解最终残重高达35%,,DTG曲线显示其热解温区并不是最低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君;陈明强;张明旭;闵凡飞;陈明功;;三种生物质的热解动力学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2 胡松;Andreas Jess;向军;孙路石;邱建荣;徐明厚;;基于不同三组分模型解析生物质热解过程[J];化工学报;2007年10期

3 刘乃安,范维澄,Dobashi Ritsu,林其钊;一种新的生物质热分解失重动力学模型[J];科学通报;2001年10期

4 蒋剑春;生物质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年02期

5 廖艳芬;马晓茜;孙永明;;木材热解及金属盐催化热解动力学特性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年05期

6 王君;张明旭;陈明强;闵凡飞;王新运;邵群;张学才;张素平;任铮伟;颜涌捷;;3种生物质的裂解特性及动力学建模[J];煤炭学报;2007年02期

7 宋春财,胡浩权;秸秆及其主要组分的催化热解及动力学研究[J];煤炭转化;2003年03期

8 苏琼;肖波;汪莹莹;;纤维素类生物质热解影响因素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01期

9 宋春财,胡浩权,朱盛维,朱英华;生物质秸秆热重分析及几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J];燃料化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文志;颜涌捷;任铮伟;黄秒;;纤维素废弃物稀酸水解残渣制氢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君;生物质微波裂解制备液体燃料的基础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文丽华;生物质多组分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郭晓兰;生物质(海藻)裂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凤e

本文编号:2645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5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c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