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气置换燃烧反应试验研究
【图文】:
技术、燃烧前处理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燃烧后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传统的燃煤火电站,也可用在使用燃气轮机的燃气电站,其工艺流程如图1一2所示。燃烧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收分离法、吸附分离法、低温蒸馏法和膜分离法。氮气汽轮机万愈一彰巍舀二氧化碳锅炉二氧化碳分离图1一2燃烧后处理技术_l:艺流程图(1)吸收分离法吸收分离法可分为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是使原料气和化学溶剂在吸收塔内发生化学反应,CO:被吸收至溶剂中成为富液,富液进入脱析塔加热分解出CO:从而达到分离回收CO:的目的。常使用有机胺类化合物为吸收溶剂,具有较高的co:吸收速率I0]。化学吸收法的吸收能力受化学反应平衡的限制,因此,它适用于中等或较低CO:分压的烟气。化学吸收法需要耗热,,再生能耗也大,选择性差且 CO:气体负荷容量大时需要很高的循环速度和大量的吸收塔,因此能量消耗和投资都很大。物理吸收法是在加压下用有机溶剂对酸性气体进行吸收来分离脱除酸气成分,并不发生化学反应,溶剂的再生通过降压实现,因此所需?
传统富氧燃烧技术采用烟气再循环的方式,用空气分离获得的纯氧和一部分锅炉排烟构成的混合气代替空气作为燃烧时的氧化剂,以提高燃烧排烟中的C02浓度。其技术原理如图1一4。汽轮机黔喊一电能氮气燃料空气二氧化碳黝靴.寻一气氧空气分离器锅炉烟气循环图1一4传统富氧燃烧技术原理图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庆利;蓝平;隋淼;颜涌捷;;生物质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化学平衡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1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庆龙;;国内外生物质制甲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朱威;尹艳红;高岑;夏长荣;孟广耀;;生物质裂解气体为燃料的电池理论电动势计算[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阴秀丽;吴创之;马隆龙;;生物质气化燃料电池一体化发电技术应用前景[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池里杰;蔡向明;;生物质气内燃发电系统的控制[A];第十五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刘爱虢;张巍;;生物质气内燃机及其分布式供能[A];第十五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华贲;;中国的天然气产业政策[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潘毅;;可再生能源是我省常规能源的重要补充[A];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3)——浙江省电力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杨昭;邱雄飞;方筝;;别墅型燃气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涂宝峰;董永来;程谟杰;辛勤;;甲烷重整处理对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吕旭东;;浙江省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利用初探[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宇;生物质气制甲醇获重大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王娴娴;农村用能示范项目着眼可再生[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石珊珊;GE能源集团助力建造中国首座鸡粪沼气发电站[N];机电商报;2008年
4 王炳坤邋陈光明;政府主导企业运作 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记者 何满怀;构筑六大产业 争取四大突破[N];江苏科技报;2007年
6 ;知识产权拓出一片天[N];江苏科技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桑植推进农村能源建设[N];张家界日报;2007年
8 记者 刘鑫贺;新农村要有新产业 新环境 新能源 新农民[N];营口日报;2006年
9 记者 汲传排;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要以农民为本[N];北京日报;2005年
10 李永明;平谷利用新能源建设新农村[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笑颖;生物质气再燃脱除燃煤流化床烟气中N_2O的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昌业;生物质气燃烧特性及火焰结构的相关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朱威;以碳氢化合物为燃料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新型阳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齐国利;生物质热解及焦油热裂解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杨;高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亮;生物质气置换燃烧反应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2 姚振鹏;生物质气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特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戴立明;生物质气高温燃料电池系统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吴晓风;燃煤循环流化床置换燃烧气固流动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张汉飞;生物质气再燃脱除燃煤循环流化床烟气中N_2O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范志林;生物质气再燃还原燃煤NO_x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张喜通;生物质气合成甲醇工艺及催化剂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8 李永胜;流化床中生物质气燃烧对一氧化二氮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9 杨晓初;生物质两级热解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张龙山;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支撑体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5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