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大型风力机塔筒结构动力学与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1 17:59
【摘要】:现代大型风力机塔架采用薄壳型筒状高耸结构(以下简称塔筒),高度近100m,底部直径在5m以上,壁厚不到直径的1/100,属于典型的细长薄壳结构。塔筒底端固定,顶端自由且承受机舱和风轮的重力和气动载荷,该结构形式容易发生振动和失稳。随着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重量和外型尺寸随之增大,塔筒的高度也随之增加,作用在塔筒上的重力载荷和气动载荷交变性和时变性更加显著。近年来,塔筒在风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倒塌或失稳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塔筒结构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对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2.5MW风力机塔筒(φ5.8m×φ3.2m×95.2m)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塔筒的动力学特性、疲劳、屈曲稳定性。考虑到风是风力机机组运行过程中主要的载荷源,,由风产生的气动载荷是塔筒动力响应、疲劳和屈曲稳定性的直接原因。首先,参照IEC标准对风况及风速分布进行理论分析,并借助风力机专门软件GH Bladed模拟风速的概率分布以及风湍流分布情况;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了机组各部件的载荷,主要是风轮所受的气动载荷,参照德国劳埃德船级社规范(GL2010)和Bladed原理手册,运用风力机专门软件GH Bladed模拟机组在各种工况(启动、正常发电、紧急刹车、停机等)下的载荷,并将气动载荷通过坐标变换等效转换到塔筒顶端;最后,将模拟所得到的载荷施加到ANSYS塔筒分析模型上进行动力学及动态响应分析、疲劳分析和屈曲稳定性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一些结论,总结如下: (1)在风力机塔筒的结构动力响应中,低阶模态占主要地位,高阶模态对响应的贡献很小,阶数越高,其贡献就越小。而且,由于结构阻尼的作用,响应中的高阶部分衰减也很快,故高阶模态可以忽略不计; (2)塔筒顶端机舱和风轮的总质量对塔筒的弯曲振动频率有较大影响,塔筒的振动频率随顶端质量的增大显著降低; (3)塔筒在机组运行过程伴随着瞬态动力学响应过程,来自风速变化和运行工况下的动载荷对塔筒产生巨大的瞬态应力和变形,其瞬时值远大于响应的叠加值,对塔筒产生瞬时冲击,易造成塔筒损坏; (4)在切出风速和额定风速条件下,塔筒损伤阵列主要集中在低应力副区域,不足以造成塔筒的失效;而在极限风速(70m/s)条件下,塔筒在高应力副区损伤较大,对塔筒的产生损伤破坏; (5)轴压载荷以及风轮传递给塔筒的横向载荷对塔筒的屈曲失稳起主要作用;塔筒为缺陷敏感型结构,底部开设门洞塔筒的屈曲性能有很大影响,相同载荷情况下,圆弧形门洞比矩形门洞有更好的屈曲性能;沿门洞边缘添加门框有助于提高塔筒的屈曲强度。 本文从理论上对风力机组载荷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风力机专业软件Bladed对机组载荷的进行了模拟,获取了运行工况下的载荷。塔筒在典型工况下的动态响应表明塔筒在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在材料的许可范围之内;塔筒的屈曲分析表明塔筒满足屈曲强度要求;不同风速工况下的疲劳分析表明塔筒的疲劳寿命满足设计寿命。
【图文】:

风电,装机容量,全球


累计增速为 25%,略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增速的 27.4%,如图 1.1 所示;风电增速在 2010 年首次呈现放缓趋势,新增容量的发展速度仅为 3.1%,如图 1.2 所示。但是,全球风电仍以新增装机 39.4GW 的成绩将风电产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可喜的是亚洲成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在良好政策引导下亚洲市场增长强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欧美地区的疲软。美国、德国、西班牙、印度紧随其后,五国占全球累计装机的 73%,见图 1.3 和见图 1.4。与此同时,风电产业在全球普及的程度有所提高,目前已有 100 多个国家开始发展风电。此外,由于英国等欧洲国家大批海上风电项目的实施,海上风电成为亮点引起投资热潮和各国关注,2010年海上风电新增容量超过了 1 444MW,欧盟市场依然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风电,装机容量,全球


累计增速为 25%,略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增速的 27.4%,如图 1.1 所示;风电增速在 2010 年首次呈现放缓趋势,新增容量的发展速度仅为 3.1%,如图 1.2 所示。但是,全球风电仍以新增装机 39.4GW 的成绩将风电产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可喜的是亚洲成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在良好政策引导下亚洲市场增长强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欧美地区的疲软。美国、德国、西班牙、印度紧随其后,五国占全球累计装机的 73%,见图 1.3 和见图 1.4。与此同时,风电产业在全球普及的程度有所提高,目前已有 100 多个国家开始发展风电。此外,由于英国等欧洲国家大批海上风电项目的实施,海上风电成为亮点引起投资热潮和各国关注,2010年海上风电新增容量超过了 1 444MW,欧盟市场依然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荣珍;吕钢;;大型水平轴式风力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J];风机技术;2009年01期

2 包能胜,陈庆新,姜桐;百千瓦级风机建模与仿真[J];太阳能学报;1997年01期

3 包能胜,陈庆新,姜桐;柔性风力机系统模型参数辨识[J];太阳能学报;1997年04期

4 杨兴满;何玉林;金鑫;刘桦;;风力机总体性能分析与仿真[J];现代制造工程;2007年02期

5 邵金华;何玉林;金鑫;杨兴满;;风力机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分析[J];机械制造;2007年08期

6 吴万荣;陈卿;罗前星;衡保利;;风力机独立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10年09期

7 金增,包能胜,陈庆新,姜桐;风力机系统的神经网络模型辨识[J];太阳能学报;1998年02期

8 徐明光;;美国风力机产品综合介绍[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1980年04期

9 孙仪;倪喜军;郑良广;;基于级联型变流器的风力发电系统模拟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09年03期

10 金鑫;何玉林;刘桦;何婧;;风力发电机耦合振动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占芳;颜世军;张凯;;计及动态失速效应的Darrieus型风力机气动性能评价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2 朱方剑;王振宇;刘国华;章子华;;沿海某滩涂风力机抗震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3 包能胜;陈庆新;姜桐;;风能转换系统的建模与辨识[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姜志顺;郭庆鼎;;风机系统基于PLS法的神经网络辨识模型辨识与仿真[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吴捷;杨金明;杨俊华;;可再生能源中的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赵丽滨;姚东升;;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课程实体仿真软件介绍[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袁明武;曲广吉;;序言[A];2007全国结构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宁;;结构动力学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朱礼文;朱斯岩;;动态载荷识别及工程应用[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陈贵清;;第一次讲授结构动力学的点滴体会[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通讯员 吴永清 刘海明 本报记者 吴晋娜;打造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的创新平台[N];科技日报;2011年

2 谭学余;“散体动力学”的奠基之作[N];中国矿业报;2003年

3 泊生物学家研究员陈伟民;治理太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N];科技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陈全育 实习记者 左秋红;吃透“老本行” 勇当“第三方”[N];中国航天报;2009年

5 通讯员 张扬 记者 吴晋娜;交通行业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N];科技日报;2011年

6 关书敏 葛运溥;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完成建设目标[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杜成纲 张扬 吴永清;建设“桥都”的科技创新中心[N];重庆日报;2011年

8 于媚;“用学问报效祖国”[N];中国航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年鑫;海上风力机气动特性及新型浮式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赵静;海上风力机系统流体动力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任海军;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郑黎明;并网风力发电机组的转矩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孔屹刚;大型风力机功率控制与最大能量捕获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张凯;兆瓦级Darrieus型立轴式风力机气动性能评价和结构动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李俊;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张艳杰;基于开关磁阻电动机的风力机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建礼;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的大型水平轴风力机气动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陈杰;变速定桨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贻雄;大型风力机塔筒结构动力学与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鑫;基于柔性多体系统的大型风力机动力学特性研究与仿生机理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大虎;基于风力机模拟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董升;风力机模拟系统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孙伟;小型风力机关键结构优化设计[D];苏州大学;2012年

6 朱国权;基于摩擦风力机叶轮转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佳慧;风力机气动弹性与动态响应计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葛沛;海上浮式风力机平台选型与结构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张博;风力发电及风力机模拟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李吉晨;基于无刷直流电机的风力机模拟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6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6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8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