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水平轴风力机叶片失速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3 12:56
【摘要】:水平轴风力机是最有效的风能转换装置,在其开发和研制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设计高效、高可靠性的风轮。随着风力机的尺寸逐渐增大,需要更可靠的气动载荷预测方法,来确保更加优化的设计。气动载荷的可靠预测必须依赖准确的工程计算方法、气动力模型和修正模型。这些方法及模型的准确性又取决于对静态失速(失速延迟)、动态失速及动态载荷等关键气动问题所涉及的复杂流动机理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本文通过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风力机静态失速和动态失速等气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理的递归框架的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采用了合成射流的方式对风力机翼型进行了主动流动控制的研究。研究以具有丰富详实的实验数据的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联合实验风轮和经典翼型为应用对象。研究成果有助于建立较为准确的载荷预测模型,提高风力机的设计水平,为保障风轮的可靠运行和提高风力机整体性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采用Menter的带转捩修正的K SST湍流模型,成功地对不同来流速度下的典型的NREL Phase VI风轮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总体上和实验值吻合较好,只是在较高的风速下,流动分离严重,存在一定的差异,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叶片不同叶高截面处的压力系数分布以及叶片吸力面的极限流线分布详细分析了叶轮流场特性。 2)基于风轮的全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失速延迟的内在流动机制,建立了三维流场和工程模型间的联系。推导获得了风轮不同叶高位置的轴向诱导因子,确定了各位置的有效攻角,提取了包含三维旋转效应及叶根叶尖效应的截面翼型气动数据。并与Du-Selig失速延迟模型的结果以及Tangler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探索了实际叶片不同叶高位置的失速特征。 3)通过数值方法分析了典型深度失速工况的流场特征和动态失速涡的发展、传播和最后脱落的过程,加深对动态失速发生机理的理解。基于Menter的转捩修正的k SST湍流模型及网格变形的动网格技术对绕其1/4弦长点作正弦波周期性振荡的风力机翼型进行了CFD模拟,并与风洞测试的非定常实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对比,表明两者基本吻合,验证了动态失速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流线分布和压力系数分布,揭示了气动力迟滞回线的变化特征。 4)基于所获得包括未失速、失速初生到轻度失速以及最后的深度失速多个工况下的非定常流场数据,研究了不同折合频率、平均攻角以及振荡幅角对翼型动态失速的影响。折合频率对动态失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折合频率的增大,升力的峰值出现在更高的攻角处,迟滞效应变得更为显著。在某些工况中,导致负的气动阻尼和迟滞现象加剧。并且基于升阻力和转矩系数,分析了动态失速对实际运行的风力机载荷的影响。 5)基于以上的翼型非定常数据,利用SBRF降阶建模方法,有效地预测了动态失速条件下翼型的非定常升力,,阻力和转矩。研究证明,对气动响应求解要求逼近精度较高的诸多气动弹性以及被动/主动最优化设计研究中,SBRF降阶模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既保留极高近似精度又具有较高计算效率的非定常气动模型。 6)采用合成射流,对静态及振荡的风力机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流动控制效果的数值研究。研究发现:对于静态翼型,在小攻角流动附着时,对翼型的性能则有负面的影响,在预失速阶段,合成射流对翼型性能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在过失速区域则影响微弱。对动态振荡翼型,合成射流在翼型振荡周期很大范围内能够有效抑制动态失速条件下的气动力迟滞效应,但是对于深度失速时有限的大攻角范围内,仍然存在强烈的涡脱落及气动力振荡。
【图文】:

风力机叶片,表面压力,旋转叶片,失速延迟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有利效应使得叶片的流动分离向更高的攻角处延迟发生。后来 Milborrow[19]于 1985 年在风力机叶片上也研究了这个失速延迟效应,发现在越靠近叶片根部区域,这个现象越明显,根部由于较低的旋转速度获得了较大的攻角。1992 年,Ronsten[20]测量了一个静止和旋转叶片上的表面压力,比较了三个展向位置的静止叶片和旋转叶片的在同一攻角下的压力系数分布,如图 1.3 所示,并且指出旋转叶片上的较低的逆压梯度是失速延迟的原因。Sicot[21]于 2008 年考虑了湍流和旋转的耦合影响,对一个小风力机模型进行了实验测量,提出了基于分离区中的弦向压力梯度分布来确定旋转叶片分离点位置的方法。然而他们的研究显示,升力的增加似乎和分离区一个较低的压力值有关而不是失速延迟效应。

风轮,风洞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得到修正后的翼型三维升阻力系数。在 2000 年以前,风能界一直缺乏一个在多种运行工况下的全尺度风力机气动载荷和性能的实验数据库,以供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机理,并同时对一些预测方法的验证和建模问题给予一个权威的数据来源。基于此目的,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于 2000 年在位于俄亥俄州的 NASA Ames 世界最大的风洞(24.4m 36.6m)中,对一个直径约为 10.1m 的模型风力机(NREL Phase VI 风轮)进行了测试[32, 33]。这些测试排除了在风力机实地测量当中不可避免的由于多变的大气环境效应所以引起的不确定因素。风洞测试结果 NASA Ames 风洞实验数据包[34, 35]使得许多考虑了旋转效应的现存模型得以被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攀峰;王晋军;;孔口倾斜角对合成射流控制翼型流动分离的影响[J];兵工学报;2009年12期

2 刘艳明;伍耐明;董金钟;周盛;;合成射流作用机理及其对共轴射流掺混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张攀峰;王晋军;;合成射流控制NACA0015翼型大攻角流动分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杨科;王会社;徐建中;杜建一;赵晓路;;基于CFD技术的高性能风力机翼型最优化设计方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5 高志鹰;汪建文;韩晓亮;东雪青;刘冬冬;新吉勒图;仇连君;;风力机叶片动态绕流结构的PIV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6 罗振兵,夏智勋,方丁酉,王志吉,胡建新;合成射流影响因素[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王德全;夏智勋;罗振兵;;相邻合成射流激励器低速射流矢量控制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06年05期

8 李佳;胡丹梅;张建平;;水平轴风力机静态失速数值模拟[J];华东电力;2011年07期

9 沈丹东;马炳和;邓进军;苑伟政;;压电式微型合成射流器结构参数优化设计[J];航空学报;2011年09期

10 张攀峰;燕波;戴晨峰;;合成射流环量控制翼型增升技术[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年09期



本文编号:2647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7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0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