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梯形涡发生器强化太阳能集热墙换热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2:45
【摘要】:目前涡发生器大多运用于机械制造领域,在建筑领域的研究和运用较少。以石河子大学实验农场1连的太阳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的理论,对梯形涡发生器的各要素进行优化,通过改变太阳房集热墙腔体内空气流动形式,优选一种对太阳房集热墙强化换热效率较高的梯形涡发生器。首先建立太阳能集热墙系统和梯形涡发生器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附加不同类型的梯形涡发生器的太阳能集热墙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的梯形涡发生器尺寸参数和布置方式对太阳能集热墙强化换热效率的影响,其中包括梯形涡发生器的翼首高度、翼间距和列间距。选择太阳房其中一间作为试验测试的具体对象,确定最优的梯形涡发生器。模拟研究:当翼首高度为变量因素时,分别选定1cm、3cm、5cm作为翼首高度进行模拟;当翼间距为变量因素时,分别选定0cm、1cm、1.5cm来布置梯形涡发生器的翼间距进行模拟;当列间距为变量因素时,分别选定5cm、10cm、15cm作为列间距来布置梯形涡发生器进行模拟。试验研究:选择太阳房中一间的集热墙作为试验测试的对象。测试主要分为三种工况:1)翼首高度分别为1cm、3cm和5cm的梯形涡发生器,测试并得出换热系数;2)翼间距为0cm、1cm和1.5cm的梯形涡发生器,测试并得出换热系数;3)列间距为5cm、10cm和15cm的梯形涡发生器,测试并得出换热系数。模拟研究表明,当翼首高度为3cm附近时,梯形涡发生器的强化换热效果最好,换热效率达到了7.8 W/(m~2·K),1cm和5cm次之,换热效率分别为7.5 W/(m~2·K)和7.3 W/(m~2·K);当翼间距为1cm时梯形涡发生器对空气的扰流最剧烈,所产生的涡旋数量最多强度也最大,综合换热效果要远远大于翼间距为0cm和1.5cm的梯形涡发生器,换热系数达到8.3 W/(m~2·K),而翼间距为0cm和1.5cm时换热系数却只有7.6 W/(m~2·K)和7.9 W/(m~2·K):当列间距为10cm时换热效果最优也最为明显,换热系数为8.5 W/(m~2·K),列间距按5cm和15cm布置的梯形涡发生器换热效率较低,换热系数分别为7.7 W/(m~2·K)和7.6 W/(m~2·K)。试验研究表明,翼首高度为3cm时梯形涡发生器换热效果最优,换热系数最高达到了8.6 W/(m~2·K);翼间距为1cm时换热系数最大,换热系数最大为8.7 W/(m~2·K);列间距为5cm时换热效率最高,换热系数最高为8.8 W/(m~2·K)。本实验模型中当翼首高度为3cm、翼间距按1cm、列间距按5cm布置时,梯形涡发生器的换热效果最优。实验研究实现了对梯形涡发生器的尺寸和布置方式的优化,大幅度提高了传统集热墙的换热效率。1)翼首高度和翼间距的优化结果基本一致;2)列间距的优化结果不同,造成的原因:模拟过程中气候条件和实际测试的气候条件有一定差距,考虑到实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过多,最终以模拟结果为准,最佳的梯形涡发生器的优化模型为:翼首高度为3cm,翼间距为1cm,列间距为10cm的梯形涡发生器。
【图文】:

集热墙,腔体,建筑领域,太阳能集热


路线以发现:国内外对太阳能集热墙空气腔体的换热效率研究不足;建筑领域的研究和运用较少。发生器来改变腔体内空气的流动也提高了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利图 1-1 被动式太阳能房集热墙Fig. 1-1 thermal wall of passive solar hou

数值模拟模型


软件中的设置子地区太阳能集热墙为原型,进行建模并模拟太阳能的过程,研究换热规律。数的设置热墙的墙体结构为 370mm 厚的砖墙+100mm 厚的苯板度为 150mm,墙体上下共有个 4 个通风口,通风口的直心距为 1.5m。太阳能集热板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为 0.mm 的平板玻璃,太阳辐射透过系数为 0.85,,吸收系数。射参数的设置石河子地区的经纬度设置经度和纬度,地理位置设置为区为东八区,日期为 3 月 3 日 14 时,并且选择 Fair W行模拟。并且可以通过太阳能计算器(Solar Calculato。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513;TU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江渝;何荥;;混合风力-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山地城市中的利用策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5期

2 王强;于明志;陈汉翠;;三角锥型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性能数值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赵喜梅;李印峰;赵双义;张书法;;邢台市太阳能路灯应用状况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田丽亭;雷勇刚;何雅玲;;纵向涡强化换热特性及机理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5 杨泽亮;吴欣颖;;纵向涡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6 孟世荣;陈滨;;集热蓄热墙式太阳能建筑的能耗模拟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年04期

7 杨昭;徐晓丽;;特朗勃壁温度场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8 季杰;蒋斌;陆剑平;易桦;何伟;裴刚;;新型PV-Trombe墙的实验[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陈会娟;陈滨;庄智;郝海燕;;特朗贝墙体冬季集热性能的计算及预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年02期

10 李庆领;宋文吉;王彦波;刘炳成;;三角形涡发生器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冶金能源;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高锋;平直和柱面翼涡发生器冲孔传热和流阻性能模拟及场协同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2 祝鹏;工业4.0的技术经济基础及人文价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李栋锋;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剪切粘结强度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4 陶晓坤;墙体保温面层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霍越明;涡发生器强化相变蓄热集热墙表面换热特性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6 庞萌萌;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相变特朗伯墙系统热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7 韩立立;家用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贤君;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全寿命期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郑峥;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陈会标;重庆市建筑节能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9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9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