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玉米芯低焦油热解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14:57
【摘要】:生物质来源广泛并具有可再生性,对其进行清洁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热解生物质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利用方式,但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焦油易堵塞、腐蚀管道系统和设备,严重影响传热效率。热解得到的炭化料不仅是一种制备活性炭的原料,也可作为碳辅助制氢过程中的碳源。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热解工艺优化和催化热解两方面来对玉米芯的热解过程探索。首先,以粒径3-5 mm的玉米芯为原料,实验分别以1 ~℃·min~(-1)、5 ~℃·min~(-1)、10 ~℃·min~(-1)和15 ~℃·min~(-1)升温至850 ~℃,结果表明,升温速率从1 ~℃·min~(-1)提高到15 ~℃·min~(-1),液相的产率从67.07%降低至46.36%;固相产率也从23.89%降至21.29%;气相产量显著增加,组成也有较大变化。热解分析显示,玉米芯失重最剧烈的温度在200-450°C内,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保温120 min后再继续升温,结果显示,在350°C下保温后得到的液相产率最少为43.12%,固相产率为18.50%。而在150-350°C间多阶梯升温方式可使液相产率降至37.17%,但固相炭化料产率仅为14.05%。在升温速率为5 ~℃·min~(-1),热解温度为850 ~℃的条件下,实验考察了七种不同的催化剂对热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镍基催化能够有效抑制焦油类物质的产生,其中,负载了两种助剂的C5(Ni/Ce-ZrO_2/γ-Al_2O_3)和C6(Ni/La_2O_3-MgO/γ-Al_2O_3)抑制焦油的效果最好,添加催化剂C5和C6后液相产出分别为20.41%和21.36%,与相同条件下未加催化剂时相比,分别减少了56%和53.7%;同时固相的产率也有一定的增加。分别采用催化剂C5和C6进行循环实验,结果显示在前4次循环内催化剂保持较高活性,而多次循环后,催化剂活性急剧下降。XRD、SEM、EDS、XPS等表征分析表明,在前几次循环中,催化剂表面的积碳主要为无定形焦炭,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催化剂表面的积碳转化为定形丝状炭,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助剂氧化镁有利于消除部分积碳,催化剂C6抗积碳性能优于C5。此外,催化剂C5和C6的再生性能均不佳,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玉米芯热解过程中,添加碱金属化合物硅酸钠和硝酸钠作为添加剂,使气相产出骤增,但固相炭材料却被消耗殆尽。在立式反应器内高温区域增加,使得热解产物在反应器内充分发生二次裂解,有效减少了焦油的产出。此外,含有催化剂C5和C6的炭化料在与CO_2反应时,表现出较高的反应速率,在900°C下反应30 min后,炭化料的烧失率达75%,比无催化剂炭化料的高了近一倍。
【图文】:

固体生物质,生物质资源,生物质


现有设备经优化改良后,也可以沿用到生物质产能过程中,这有助于新型能源的推广和利用,使得能源转型所需成本更少,能源转型难度大幅降低可执行性增强。1.1.2 生物质简介生物质资源主要以植物类为主,其源自太阳光照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反应,而生成碳水化合物,储备能量[16]。仅仅植被类生物质资源每年总产量约合能量是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十几倍。我国每年秸秆产出约七亿吨,林业废弃物每年产出高达三千七百万立方米[17],储量惊人、潜力巨大。总之,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蕴藏丰富。生物质种类繁多,对其进行详细分类,有利于不同生物质资源进行具针对性的高效利用,方便进行生产工艺方案改良,系统性加强,沿用更方便。在对对众多生物质能源利用研究时,所研究的生物质以固体植被类为主[18]。其分类情况如图 1-1 所示。

示意图,卧式炉,热解装置,示意图


2.2 热解实验2.2.1 玉米芯热解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卧式和立式两种热解反应器,生物质热解装置如图 2-1示。0 5 10 15 20 25 30 3505050A超级恒温槽 SYC 河南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马弗炉 SX2-12-10 天津天有利科技有限公司管式炉 FSK-2.5-12 天津电炉制造总厂实验电炉厂气相色谱 SP-6890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子天平 PL303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电动搅拌器 WH7401-50B 天津市威华实验仪器厂立式反应器 天津津大莱博科技有限公司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李文,李保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研究(Ⅰ)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1年05期

2 马洪亭;王芳超;杨国利;郝夙枫;王明辉;;三种典型医疗废物热解过程的差热分析[J];化工进展;2012年04期

3 王娜,李文,李保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脱硫脱氮效应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曾凯斌;蒋斌波;陈纪忠;;竹材热解过程的动力学[J];化工学报;2006年02期

5 王成刚,朱军,韩景智,赵秦生;碳酸锰热解过程的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年01期

6 刘翔;张洋;孙军;丁涛;曹燕;;基于热重-红外联用技术的狼尾草热解过程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李文,王娜,李保庆;用热重法研究不同煤种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龙卫泽;孙进;公育红;;生活垃圾热解过程中组分的热力学平衡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7年01期

9 刘大海;张守玉;涂圣康;金涛;施登宇;裴育峰;;五彩湾煤中钠在热解过程中的形态变迁[J];燃料化学学报;2014年10期

10 张成;李婷婷;曲世俊;李冬;陈刚;;煤温和热解过程中汞释放形态及分布规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修健;张秋民;关wn;何德民;许英梅;;利用热重分析方法验证油页岩和煤共热解过程中发生协同作用的现象[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代林;李伟锋;郑明东;;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颖莉;魏凤华;李亚妮;;中药牡蛎煅制热解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4 徐龙;杨建丽;刘艳;刘振宇;马晓迅;;废轮胎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逸出特征[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周仕学;郭俊利;赵长青;任鹏;刘文涛;;强粘结性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龙;吕国志;朱小峰;张国权;冯伟;唐方方;张廷安;;氯化铝溶液喷雾热解过程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李娜;甄明;冯伟;赵斌;宋银敏;智科端;刘全生;;不同变质程度煤燃烧反应性及FT-IR分析其热解过程结构变化[A];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C];2015年

8 覃宗华;万泉;李姗姗;傅宇虹;谷渊涛;牛延慧;杨美稚;;蒙脱石-烟草混合物热解过程的热红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C];2015年

9 余广炜;廖洪强;蔡九菊;;聚氯乙烯与煤混合共热解过程中HCl析出特征[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10 秦志宏;郭伟;李春生;;煤中有机氯和溴的GC/MS分析与赋存形态研究[A];2015年第十四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下)[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城市污泥热解过程中的热分析及热解气的净化[D];燕山大学;2018年

2 吕超;金属氯化物热解过程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7年

3 刘生玉;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周强;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李震;煤与废塑料共热解过程中氯的变化迁移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崔童敏;快速热解过程中煤生物质初次破碎机理及其化学结构变化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7 王美君;典型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陈汉鼎;稻草烘焙过程和后续热解过程中氯和钾的迁移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9 田科;有机固体废物热解过程中氮氯的迁移及制备催化剂机理探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石磊;煤共价键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阶段解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鹏;微波场强化印尼油砂热解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姚兰;玉米芯低焦油热解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肖博文;水蒸气对煤热解过程硫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何勇;辽河稠油热解过程及产物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5 石国京;新疆低质炼焦煤改质炼焦及热解过程煤化学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6 张青云;生物质与煤共热解行为及煤焦质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7 李聪;废弃印刷线路板热解过程的传热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8 王阳;基于苯甲酰化的纤维素低温热解过程中脱水糖组分的定量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9 关若楠;赤泥对市政污泥热解过程中氮转化影响规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0 尹杰;纤维素催化热解过程中化学结构演化对燃烧动力学的影响[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82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82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7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