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有机磷农药在厌氧消化系统中的降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07:17
【摘要】:有机磷类杀虫剂是国内外主要的农药药剂,虽然对减少作物的损失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但由于长期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加,进而用量加大、残留超标,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本研究为了解决有机磷农药持久污染环境以及有机磷农残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问题,用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降解效果良好的厌氧消化方法在30℃条件下将系统中的有机磷农药(乐果)降解,同时得到了沼气(Biogas)这一绿色清洁能源。实验应用有机磷农药(乐果)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原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有机磷农药(乐果)在废弃白菜厌氧消化系统(湿发酵)料液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的厌氧消化系统负荷之下,160mg/L(64mg)的乐果是此系统有机负荷下能够消解的极限;所有滴加乐果的系统的降解高峰期有所不同:10~50mg/L的在第3d(降解率为93.2%、75.5%、73%、77.6%、81%);60~90mg/L的在第4d(82.7%、82.9%、77.1%、77.6%);100~120mg/L的在第6d(89.1%、83.7%、78.3%);130~160mg/L的在第7d(78.1%、69.2%、52.9%、50.3%);乐果的初始浓度越高,其在系统中的降解周期越长。运用Matlab7.0数学软件对实测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0~160mg/L浓度的乐果降解曲线符合修订后的Rayleigh模型,每个浓度降解曲线的R2大于0.990。随着有机磷农药初始浓度的增高,较之没有滴加有机磷农药的对照组,其累积产气量依次明显降低。没有滴加乐果的对照组和滴加乐果的实验组累积产气量的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原理,经计算机拟合,各组的实验数据均符合修正后的Gompterz模型,并且各组系统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3。日产沼气量实测数据显示:未滴加乐果的系统日产气量高峰为220mL(第8d);滴加乐果的实验组日产气高峰分别为:240 mL(第8d)、230 mL(第9d)、300 mL(第8d)、300 mL(第11d)……140 mL(第23d)、90mL(第20d);结果表明,当乐果初始浓度达到80mg/L时开始对系统的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产生负影响。实验周期中对各组系统的甲烷含量进行了检测,未滴加农药的对照组甲烷平均含量为65.2%;滴加乐果的系统分别为:62.7%、60.3%、61.5%、62.2%......56.7%、52.4%、50.1%。平均甲烷含量数据表明,当乐果浓度初始浓度达到80mg/L(56mg)时可以导致甲烷含量的明显下降。同时,有机磷乐果的加入会致使发酵料液变酸,随着乐果农药的消解,整个厌氧消化系统的pH又恢复正常;在整个厌氧消化周期内,各系统料液pH值始终保持在6.2~7.4之间。厌氧消化系统的建立可以行之有效地降解有机磷农药乐果,且降解周期较短,能够在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同时将废弃蔬菜能源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便于推广的解决有机磷污染和农残问题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92;S2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钦云,赵玲玲;有机磷农药对食品的污染及防治[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年04期

2 廖义军;;广州地区农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调查[J];生态科学;2009年04期

3 周维娜;;有机磷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5期

4 张立言;;有机磷农药生产的成长[J];农药技术报导;1959年09期

5 关窝辉;;有机磷农药对环境的污染[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卫生学分册);1974年01期

6 ;测定污水中有机磷分析方法的改进[J];辽宁化工;1974年03期

7 王昌益;;日本有机磷农药分析方法的概况[J];云南化工技术;1974年02期

8 ;有机磷粉剂稳定性研究情况}準鯷J];安徽化工;1975年01期

9 Н.Н.梅尔尼科夫;英俊;;农药与环境——有机磷农药的分解[J];农药工业;1975年04期

10 陈文森;黄联捷;方菊芬;;水中微量有机磷农药的气相色谱分析[J];浙江化工;197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伟;;有机磷农药复合中毒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温伟;崔岩;冷斌;张新超;;有机磷农药复合汽油中毒抢救成功一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莉;;康复新溶液治疗有机磷农药皮肤灼伤护理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海峰;孙丽楠;王淑新;段伟伟;;饲料当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5 侯云修;傅风华;刘世文;王连文;王桂兰;;有机磷毒质在兔血浆及胆汁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A];第八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Servier奖颁奖大会会议摘要集[C];2003年

6 沈莉;田英;戴斐;冯易;;经口暴露有机磷农药致小鼠IL-2免疫因子水平变化初探[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马继平;肖容辉;吕丽莉;;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有机磷农药[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四届全国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秋平;刘宏江;孙亚军;陆广智;;珠海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现状分析[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杨涛;李传勇;汤惠华;史怀;黄素芳;;三种有机磷农药在小白菜上残留规律的研究[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何家坤;;有机磷农药急性故意中毒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有机磷农药不能起到叶面肥的作用[N];农民日报;2011年

2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有机磷农药无叶面肥作用[N];农资导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白锋哲;伍宁丰 用生物酶解毒国人餐桌[N];农民日报;2004年

4 记者 魏公铭 通讯员 刘宏伟;食品中有机磷残留物检测新方法问世[N];中国食品报;2010年

5 曲豆;有机磷检验找到投毒人[N];北京科技报;2004年

6 刘晴;有机磷农药降解酶制剂[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远芬;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要点[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施鼎康;草履介的防治[N];中国花卉报;2004年

9 北京解放军302医院叶文华;蔬菜水果农药超标危害大[N];科技日报;2002年

10 国家粮食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 王永昌 教授;直击饲料污染与对策[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京熙;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农药残留风险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李文;基于比色光谱的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于锐;吉林省典型黑土区土壤—玉米系统有机磷农药分布规律及健康风险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4 廖小平;江汉平原典型研究区有机磷农药分布特征及氧化还原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唐建设;有机磷农药荧光偏振及多残留免疫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匡兴亚;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对健康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丽;四种有机磷农药核酸适体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赵岭;有机磷农药生物毒性及氢保护作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龚春雨;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发育生殖毒性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廖淑珍;新型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及有机磷检测应用[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荔;水中NO_2~-/NO_3~-光化学作用及其驱动有机磷转化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雪银;TiO_2和ZnO光催化有机磷农药敌百虫及毒死蜱的降解效应[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张二琴;有机磷农药微生物手性降解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4 唐清华;磁性分离与气相色谱联用及溶胶—凝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时辰;基于仿生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快速检测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静静;基于碳基复合材料的酶传感器用于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7 唐婷婷;基于量子点标记的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对有机磷农药检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范平丽;辛辣味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分析方法[D];山东大学;2016年

9 陈军华;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草药黄酮类化合物和水中有机磷农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孟超;基于磁性微粒载体的化学发光免疫法对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7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87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8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