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器的设计与发酵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23:59
【摘要】: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养猪场粪便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畜禽养殖的最大污染源。厌氧消化技术作为处理养殖粪污的重要手段被广泛推广,然而国内中小型养猪场沼气工程,一般以猪粪作为单一发酵物料。一方面沼气产气率低,有机物去除率不高;另一方面厌氧消化系统缓冲能力差,容易失去稳定性。与此同时,农村大量植物废弃物被胡乱堆放或任意焚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研究植物废弃物与猪粪进行混合厌氧发酵,已成为沼气厌氧发酵技术的一个新问题。 我国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应用报道较少。本研究围绕课题组提出的对养猪场污水采用粪污“固液分流后分别进行厌氧消化处理”的工艺,设计研究了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器,主要包括回流搅拌系统和贮气系统;试验研究了植物废弃物与猪粪混合发酵工艺。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分析厌氧消化器静态发酵的形成过程,设计回流搅拌系统:从消化器底部进料,发酵液上层抽料,进料管与抽液管平行,但水平面投影不重合,利用回流搅拌系统实现发酵液的回流搅拌。 2.确定消化器外部回流搅拌系统管网的设计与计算方法,选择流道式或旋流式叶轮离心泵作为回流搅拌系统的循环泵。 3.利用常规厌氧消化器的贮气空间和后续处理系统,设计二级调压稳压沼气贮存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系统运行,认为该贮气系统可以有效地贮存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器和常规厌氧消化器产生的沼气,并有效地把沼气的气体压力调控在设计范围内。 4.利用Fluent软件对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器的回流搅拌过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认为回流搅拌系统可以使消化器内部发酵液形成混合效果较好的流型,对消化器的底部和自由液面有明显的扰动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物料沉积和浮渣结壳。 5.选择具备沼气产气潜力的植物废弃物——聚合草与猪粪,按总固体质量含量比混合后,即1∶10、2∶10、1∶10和2∶10,在恒温试验装置上进行沼气发酵试验,研究植物废弃物与猪粪中温厌氧发酵的最优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组聚合草所占比例的增加,总产气量和日均产气量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10、2∶1 0试验组甲烷含量首先达到40%(体积分数),且整体总体甲烷含量变化规律优于其他2个试验组及2个对照组;1∶1 0、2∶1 0的试验组总产气量分别为40835和43540 ml,高于其它试验组和对照组;日均产气量分别为756.20和725.67 ml,分别高于只有猪粪作为发酵原料的对照组7.83%和3.53%;1∶10、2∶1 0的试验组pH变化为6.6~ 7.6和6.6~ 7.6,优于其他试验组和对照组。分析认为聚合草与猪粪总固体质量含量比为1∶10~ 2∶10的沼气产气率高,系统缓冲能力好,符合沼气工程发酵产气稳定、甲烷含量高的要求。
【图文】:

工艺流程图,畜禽养殖场,厌氧发酵,工艺流程


1.3.2 本研究的目的围绕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固液分流后分别进行厌氧消化处理”工艺,本研究主要对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器及发酵工艺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有以下 2个:(1)基于我国现有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的厌氧消化器,探索设计一种适合植物废弃物与畜禽粪便(猪粪)混合发酵的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装置,包括配套的回流搅拌系统管网和沼气贮存系统。(2)研究植物废弃物与畜禽粪便(猪粪)混合发酵的最优工艺,为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器提供工艺参数。1.3.3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固液分流后分别进行厌氧消化处理”工艺的设计要求,其工艺流程图可以设计表示为如图 1-2 所示。沼气

消化器,厌氧消化,沼气,静态


混合物料厌氧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厌氧消化器(沼气池)和沼气贮存系统。厌氧消化是沼气发酵的核心,有机物分解转化,沼气的生成都是在这里完成。因此,如何实现化器动态高效运行是沼气工程设计的重点。.1 问题的提出消化器处于静态发酵状态,会直接造成厌氧消化进行缓慢。分析静态发酵的形成取搅拌措施,打破静态发酵,使消化器内料液混合均匀,促进厌氧消化的生化反应过,已成为提高实现动态发酵最有效、最可行的手段。.1.1 静态发酵分层现象多种物料直接进入厌氧消化器,在无搅拌措施的情况下,随着厌氧消化产沼气的进,消化器逐渐变为静态发酵状态,大量浮渣悬浮于发酵液表面,在发酵液面形成结壳成发酵液传热、传质不均匀等现象,且严重影响沼气的通透性,以致沼气工程的产气也逐渐降低,最后甚至停止产气(毕峻玮等 2010)。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2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锋,彭学院,邢子文,束鹏程;双螺杆多相流混输泵的设计计算[J];流体机械;2001年01期

2 冉茂宇,温永玲,陈启高;地下NVD除湿系统热湿通风实验研究和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3 乐培九,李旺生,杨细根;丁坝回流长度[J];水道港口;1999年02期

4 李意民,金惠坤,史宏超;离心式水泵第二汽蚀区的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2期

5 秦振清;焦化污水生物处理中回流配水的运行与管理[J];广西节能;2001年01期

6 张华庆,乐培九,杨细根;水深平均k—ε紊流模型在大尺度水域中的应用研究[J];水道港口;1995年03期

7 詹世富,丁坚,周晶晏;贵港航运枢纽船闸引航道回淤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8 朱红,郝品正;导流墩改善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试验研究[J];水道港口;2005年02期

9 刘甲凡;离心泵叶轮前的预旋与回流[J];水泵技术;1997年05期

10 王为人;屠梅曾;;基于回流模型的水权双方叫价拍卖分析[J];水利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刚;廖日红;刘操;王培京;;厌氧折板滤池处理农村污水试验研究[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博;付杰;;轿车空调冷凝器冷却气流数值模拟计算及优化[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宗亮;段富平;王亚平;;澄清回流污水处理工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以延庆县王泉营污水处理站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付宗钰;张明英;熊亚军;时少英;;北京一次连续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赵鲁强;齐丹;李军;狄靖月;;2008年12月10日北京初雪天气成因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刘云刚;;中国地方城市的人口回流与振兴战略[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邱静;杜涓;黄本胜;林美兰;;汕尾发电厂循环水泵房前池及流道优化研究[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8 石教豪;李莉;严伟;;亭子口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水力学试验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9 高新星;赵立欣;董保成;万小春;陈羚;罗娟;;分离式两相厌氧发酵渗滤液回流对发酵过程影响[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宁;张智勇;雷敏;;吉林东部一场罕见的暴雪天气诊断分析[A];2006年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颖 本报记者 曾楚禹;楼纳村的“增收会”[N];贵州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郭英;河北深州:四大机制护航回流人才创业[N];中国人事报;2009年

3 王万春 记者 晏华超;农民工返乡回流工作会议召开[N];六盘水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郭东;抢工战开场“回流”意向浓[N];河北日报;2011年

5 工银国际银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 秦天程;日元回流:一致性预期可能落空[N];证券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吴晓燕;“华尔街人才”回流后存活率有多大?[N];中国经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杨颖辉;追寻雁归足迹 再造“回流经济”[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8 唐传虎 樊万朝;外迁年轻人竞相“回流”戚墅堰[N];新华日报;2009年

9 记者马永刚 杜长永;烟台四举措严堵地沟油回流[N];中国食品报;2011年

10 记者 王丹;香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N];北京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丕红;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金沙;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葛晓巍;市场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分化及市民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周勇;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罗芳;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江;城市污水厂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处理生产性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赵扬;滤饼微观结构与压榨过滤理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侯凤云;城市下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张连海;腈纶基离子交换及变色纤维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孙戒;含吲哚-2-酮结构分散染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丽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罗涛;回流搅拌型混合物料厌氧消化器的设计与发酵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吴飞;回流劳动力再转移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文翠;劳动力产权视角下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春辉;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吴学锋;精馏塔操作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江小容;中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田洪川;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周期性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杨玉飞;填埋结构对渗滤液水质变化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袁雯妮;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5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95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5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