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与热解气化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7:01
【摘要】: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的一种先进的生物质气化技术,可利用广谱生物质为原料,经气化炉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而转化为高品质的清洁生物质燃气,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生物质原料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得到了相对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循环流化床内固相颗粒停留时间及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情况尚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理论试验及工程应用尚未完善,当前生物质气化设备在原料适用性、气化参数选择及工程放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揭示循环流化床炉内气固相流动情况、探索合理工作参数可为气化燃气品质预测与控制、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设备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以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为研究对象,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二维模型,基于CFD的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内固相颗粒停留时间分布规律以及气固两相流动的宏观特性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内的固相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的特征,曲线中出峰较早的峰形窄而高,出峰较晚峰形宽而矮,这种双峰分布是由于气化炉中离散的颗粒和聚集的颗粒团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流化气速的增加,曲线第一峰峰值增大较为显著,而第二峰峰值也随之增大,但增幅较小;经计算得,流化气速的增加会导致固相颗粒平均停留时间的减小,当流化气速由3.5m/s增加到6m/s时,固相颗粒停留时间由5.86s降低为3.41s,得到了工程应用中的最佳合理流化气速范围为4-5m/s。炉体高度的增加,使得颗粒混合的空间增大,床内颗粒的混合更加充分,混合范围变大、时间变长,导致颗粒平均停留时间增加。颗粒粒径越大,其平均停留时间也越大,相反颗粒粒径的减小则会导致平均停留时间的减小,且当流化气速选定为4~5m/s时,最佳颗粒粒径为400~600μm。欧拉双流体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循环流化床气化炉的气固两相的宏观流动特性,得到了气化炉炉膛内颗粒浓度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环-核”形状分布规律,且颗粒在炉内形成内循环流动形式。将气化炉炉膛压降分布规律与理论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两曲线结果总体趋势吻合良好,说明了本模型计算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本文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选定模拟得到的最优参数,利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试设备,对含水率为20%的药渣进行气化试验研究。采用空气预热装置将气化剂空气由常温加热为约200℃的热空气,研究了当气化剂处于两种不同温度时,空气当量比ER对气化特性的影响,并讨论了水蒸气配比S/B对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空气当量比的增加,循环流化床炉内气化温度逐渐升高,燃气热值和燃气中焦油含量均逐渐降低,气化效率则先增大后减小。当气化剂为常温冷空气时,最佳空气当量比范围为0.26~0.30,燃气热值在4500kJ/m3以上,气化效率大于67%;气化剂为200℃热空气时,最佳空气当量比为0.24~0.29,此时燃气热值在5000kJ/m3以上,气化效率约大于73%;随着水蒸气配比的增加,炉内温度逐渐降低,焦油含量逐渐升高,燃气热值先增加后减小,当S/B为0.4时,燃气热值可达6100kJ/m3。研究结果为高湿基生物质原料的资源化处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ZF29-1.6/150/90-P型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J];太原科技;1995年01期

2 张锴,张济宇,张碧江;循环流化床燃烧器内多相流体力学模拟[J];洁净与空调技术;1996年02期

3 李政,王哲,倪维斗;循环流化床全工况实时动态数学模型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0年01期

4 马艳芬,王立海;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需要完善化[J];农村电气化;2000年05期

5 孙献斌,何王全,吕怀安,张敏,徐正泉,高洪培,肖平,潘栋,张康道,马丽锦,张清莲;循环流化床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J];热力发电;2000年01期

6 董长青,金保升,仲兆平,兰计香,周山明,朱世钧;循环流化床混烧生活垃圾与煤实验研究[J];锅炉技术;2001年07期

7 董长青,金保升,仲兆平,兰计香,肖睿,周山明,李锋;循环流化床煤与生活垃圾混烧过程中HCl的排放[J];锅炉技术;2001年10期

8 丁立义,陈文;SO_2污染及烟气脱硫技术的探讨[J];西北电力技术;2001年03期

9 曾名胜;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江西电力;2002年06期

10 沈凯,陆继东,陈交顺,罗海岩,陈威,李春华;专家控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动力工程;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勤辉;骆仲泱;吴学成;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彭蕾;刘心中;;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夏雷雨;田雨;李顶新;王彬彬;王冬;;循环流化床锅炉与供热调控[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战戟;边涛;朱景伟;;CFB锅炉炉膛温度场检测及处理方法研究[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那海涛;;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探讨[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汪庆桓;;多功能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王永康;石磊;刘向军;;循环流化床内气相流动的大涡模拟研究[A];冶金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与创新——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建网30周年论文集[C];2007年

8 陈永国;田子平;缪正清;熊天柱;李俊;;时频分析在循环流化床流型识别中的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张桂玲;陈向群;;石灰石脱硫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影响[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建民;刘树清;;基于DCOSE的大型CFB机组仿真机设计方案[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张昊;我国自主研发的生活垃圾焚烧炉在长春示范[N];科技日报;2008年

2 学林;太锅是怎样研发循环流化床锅炉的?[N];中国工业报;2007年

3 沈永明 武志;四川白马600MWCFB示范工程主机合同在京签订[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吴浩;世界首台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主机设备采购合同签字[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幸文汉;白马示范电站并网[N];西南电力报;2006年

6 刘飞 赵勇;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初设通过预审查[N];西南电力报;2002年

7 殿联;循环流化床技术应用步伐将加快[N];中国电力报;2005年

8 孟祥宾;国产CFB产品首次打入印度[N];中国工业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张平邋特约记者 廖曼;“白马”传奇[N];四川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黄兴勇;洁净蓝天 造福桑梓[N];西南电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旷世;循环流化床双床煤气化工艺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2 段翠九;煤的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及排放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周星龙;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气固流动和受热面传热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范莉娟;循环流化床煤基铁矿石粉直接还原的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田晨;炉膛结构对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闫涛;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房明明;循环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的DEM-LES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谭力;O_2/CO_2下循环流化床高氧气浓度燃烧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欧阳子区;无烟煤粉预热及其燃烧和污染物生成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10 李晓祥;人工神经网络及混沌理论在气固循环流化床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龙;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模糊神经网络与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2 王丽;循环流化床外置换热器实验研究及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设计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1年

3 邓葵;循环流化床热力计算系统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5年

4 曹昊;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射流轨迹及其影响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任永强;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6 崔晓钢;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性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7 刘静;大型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数学模拟与设计[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志强;数据挖掘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模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3年

9 辛建;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概念设计及燃烧室水冷壁的安全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10 丁岩峰;循环流化床锅炉变工况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本文编号:2696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96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