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泽兰厌氧消化资源化利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晔;沈利峰;王韬;房锐;姜睿;沈泽昊;;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公路沿线紫茎泽兰的入侵格局及影响因素[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5期
2 陈应华;范德强;王萍;寇冬梅;陈琴;;紫茎泽兰气化作燃料试验研究[J];草业与畜牧;2013年05期
3 周世敏;欧国腾;;紫茎泽兰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年06期
4 胡觉;张无敌;尹芳;刘士清;官会林;;紫茎泽兰连续发酵产沼气实验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6年04期
5 孙康;蒋剑春;李静;戴伟娣;;紫茎泽兰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质[J];林业科学;2010年03期
6 张丽莉;翟文斌;;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群落根际营养微生物的比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张玉玉;王以明;徐进勇;刘光灿;;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紫茎泽兰中挥发性成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邓红山;金杰;韩学琴;张德;张磊;袁理春;;速生、侵害性灌、草固体燃料研制[J];中国热带农业;2012年04期
9 ;信息[J];贵州水力发电;2007年06期
10 江蕴华,余晓华;用紫茎泽兰生产沼气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坳程;郭美霞;王秋霞;白洁;刘晓燕;颜冬冬;何兰;;紫茎泽兰综合治理策略及示范[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2 鲍观娟;王笑;豆威;王进军;;三种替代植物对紫茎泽兰幼苗的生态控制效果[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3 刘钊;李伟;周伟;;云南楚雄大中山紫茎泽兰入侵和生长的限制因子[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昊;薛明;豆威;王进军;;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影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5 高贤明;王玉兰;;四川攀西地区紫茎泽兰的入侵现象及入侵机理[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尹俊;;紫茎泽兰防治的现状与展望[A];我国2003年草原病虫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以及2004年发生趋势预测与防治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兵;赵平;肖媛;张玉惠;;紫茎泽兰在云南的发生利用及其治理[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8 何萍;;紫茎泽兰综合治理研究[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熊琳;王进军;;紫茎泽兰替代控制的研究进展[A];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魏冬;鲍观娟;王进军;;紫茎泽兰的为害及防控研究进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忠伟;消灭紫茎泽兰之我见[N];大理日报(汉);2005年
2 南国早报记者 陆月玲 本报记者 刘昆;警惕紫茎泽兰泛滥成灾[N];光明日报;2003年
3 邓晓华;化害为宝 抑制紫茎泽兰严重入侵[N];四川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建兵;紫茎泽兰威胁泸定万亩良田[N];四川日报;2006年
5 陈鹏;昆明开始全城剿杀紫茎泽兰[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记者 李秀春 实习生 蔡飞;华坪有效防治紫茎泽兰[N];云南日报;2006年
7 陈俊;“绿色杀手”紫茎泽兰可制成清洁炭[N];贵州日报;2007年
8 王应良 汪德安;云县爱华镇紫茎泽兰脱毒养猪成效好[N];云南科技报;2008年
9 王立天;紫茎泽兰怎样变害为利[N];云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邹学润;紫茎泽兰开发利用大有可为[N];云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洁;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毒性物质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郑照强;紫茎泽兰微波热解行为及产物综合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农向;紫茎泽兰提取物对动物寄生螨类的杀灭效果及杀虫活性成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陈丽娟;紫茎泽兰基因EaC4H的克隆及化感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宫伟娜;低温胁迫过程中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热激蛋白基因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侯太平;草地有毒植物紫茎泽兰灭蚜活性物质及制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7 王一丁;紫茎泽兰灭蚜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灭蚜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于兴军;紫茎泽兰入侵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桂富荣;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苏秀红;不同紫茎泽兰种群耐旱与耐热性的评价及耐热性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冰;2种替代植物与紫茎泽兰竞争效应及竞争相关指标适用性探索[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昊;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易茂红;贵州省紫茎泽兰发生分布调查与防控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喻Z,
本文编号:2707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0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