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的迁移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17:08
【摘要】: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火焰燃烧方式,区别于传统燃烧,它通过载氧体提供晶格氧来代替氧气。化学链燃烧的主要气体产物为CO_2和水蒸气,有利于CO_2的捕集,而载氧体的在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间交替循环,也有助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生物质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将生物质能与化学链燃烧技术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氮氧化物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环境问题,对大气和地表的生物也会造成危害。目前,有关生物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释放规律鲜有研究,氮在其中的迁移机理尚未揭示。针对生物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释放特性及氮的迁移规律,本文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进行了初步研究。镍基载氧体是化学链燃烧的优良载氧体之一,考察基于镍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的迁移特性很有必要。研究表明,在850℃下,N_2O和NO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气体,且N_2O的生成量超过NO的生成量。根据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结果,生物质中挥发分氮是NOx生成的主要氮源,且N_2O的产生可能主要来自前驱物HCN与NiO的反应,NH3在该温度下几乎不参与反应。生物质中的K、Ca元素在化学链燃烧还原过程结束后可能通过复杂的理化反应而进入载氧体颗粒。化学链氧解耦燃烧技术是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延伸和拓展,利用机械挤压法制备铜基载氧体,研究了化学链氧解耦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及演变规律。实验发现N_2O和NO的生成率分别达到30.9%和21.9%,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气体中检测到少量NO_2。挥发分氮是化学链氧解耦燃烧NO和NO_2的主要来源,而N_2O在挥发分氮和焦炭氮中分配的比例相差不大。反应后的铜基载氧体呈现蓬松多孔结构,有利于载氧体的再生。之后在单批次进料固定床上,以天然赤铁矿载氧体,研究了还原反应阶段反应温度、水蒸气量和循环次数对谷壳的氮氧化物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转化率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加,随实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随水蒸气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并在水蒸气量为1 g/min时达到最大值.谷壳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的主要去向之一是挥发分氮,还原阶段未检测到N02。随着反应温度由750℃升高到900℃,NO的生成率增加,而N_2O的生成率先增加后降低,在850℃时达到最大值。水蒸气量由0.5 g/min升高到2g/min,N_2O和NO的生成率均增加,且NO增加速率高于N_2O。在循环实验中,NO的生成率不断下降,N_2O的生成率先上升后下降,多次循环后的载氧体表面出现烧结,活性下降。选取含氮模型化合物进行研究有助于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是研究生物质氮迁移机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以谷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作为模型化合物,进行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反应温度、氨基酸种类、碱金属钾元素等对化学链燃烧还原反应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挥发分氮的释放迅速,温度的升高有利于NO和NO_2的生成,N_2O的生成会出现波动;钾元素对苯丙氨酸的化学链燃烧过程中NO的释放抑制作用较强,而对其它氨基酸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释放的影响则不太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广;肖睿;宋启磊;;基于新型循环载氧体的天然气化学链燃烧热力学研究[J];锅炉技术;2010年04期

2 狄藤藤;向文国;万俊松;陈盈盈;;零排放天然气化学链置换燃烧仿真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6年02期

3 金红光;洪慧;韩涛;;化学链燃烧的能源环境系统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24期

4 刘杨先;张军;盛昌栋;张永春;袁士杰;;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09期

5 秦翠娟;沈来宏;肖军;高正平;;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锅炉技术;2008年05期

6 杨一超;肖睿;宋启磊;郑文广;;基于铁矿石载氧体加压煤化学链燃烧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7 肖睿;张帅;郑文广;宋启磊;杨一超;;基于铁基载氧体的燃煤加压化学链燃烧循环反应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郑敏;沈来宏;肖军;秦翠娟;;煤化学链燃烧还原阶段的污染物抑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9 陈猛;赵海波;熊杰;郑楚光;;化学链燃煤系统的过程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10 肖睿;张帅;郑文广;宋启磊;杨一超;;基于铁矿石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化学链燃烧研究现状及进展[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庆杰;刘永卓;田红景;王许云;;化学链过程载氧体颗粒研究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姜旭;王翠苹;徐承浩;狄海生;;CaSO_4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燃烧流动反应数值模拟[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田红景;郭庆杰;;基于CaSO_4的复合型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帅;燃煤化学链燃烧中煤与铁基载氧体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祝捷;生物质废物热解气单塔固定床化学链制氢系统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张筱松;耦合化学间冷的化学链燃烧与甲醇重整氢电联产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4 田红景;钙基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5 丁宁;钙基载氧体化学链燃烧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郑晓明;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7 韩涛;多能源互补回收CO_2的化学链燃烧机理与动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宁;纳米铜载氧体煤直接化学链燃烧中多环芳烃生成特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薛慧敏;铜基载氧体特性对煤化学链燃烧多环芳烃排放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李媛;不同负载的铜基载氧体在煤化学链燃烧中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特性[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李渠;铁基复合载氧体与CO/褐煤化学链燃烧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杨明明;煤化学链燃烧中流动/反应耦合对铁基载氧体结构性能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煜茜;基于铁矿石载氧体的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特性与气固流动模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张松;松木/铁基载氧体化学链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禹建功;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及生物质半焦/载氧体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肖申;生物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的迁移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程煜;铁基载氧体/煤化学链气化反应及动力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8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38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