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混合燃料动力学性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6
【图文】:
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多重压力,改变能源的生产方式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展的经济中,化石能源还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化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 6 种可再生重要的地位。生物质能是一种可以收集、储存、运输的最接近常规化石燃料的可再构成到理化特性均与煤炭相似,其不仅是绿色的洁净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能源中唯够转化为液体燃料的碳资源[3-4]。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是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中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不仅对增强我国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对于缓源压力、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发展社会经济等具有现实意义。石油燃料消耗加速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5],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2012 年我国原油进口 2.7 亿吨 56.4%[6],从 2009 年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开始超过 50%的“国际警戒线”[7],油进口量及依存度逐年攀升(如图 1.1 所示),预计 2020 年对外依存度将达 65%以上
其在柴油机上燃烧动力及排放性能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乙酰丙酸乙酯的含是一种清洁的燃料。同时,乙酰丙酸乙酯具有较好的润滑性,可使其与柴油好的润滑性也延长了柴油发动机的寿命。以乙酰丙酸乙酯为添加燃料,综合料的燃烧排放特性,找出适合柴油机使用的优化配比改性混合燃料,将有利酯的推广利用和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合理化、规模化利用。基乙酰丙酸及酯类燃料研究现状酸(Levulinic Acid,LA),又名果糖酸、左旋糖酸,生物质在水解条件下可酸是继乙醇之后的新一代生物质资源平台化合物,其分子中包含了羰基和化还原、取代、聚合等多种反应(图 1.3)[37,38],乙酰丙酸作为一种新型、绿们关注,经过化学转化它可以生产出许多高附加值产品,如琥珀酸、聚合香料、溶剂、增塑剂、防冻剂等[39],除此之外,乙酰丙酸加氢生成甲基四燃料,乙酰丙酸与乙醇、丁醇等反应生成乙酰丙酸乙酯、乙酰丙酸丁酯可生生物质中获取乙酰丙酸,进而生成乙酰丙酸酯类等替代燃料的研究,越来
国乙酰丙酸生产厂家较少,在乙酰丙酸加氢合成甲基四氢呋喃的技术及工艺,国内相关研究报道及专利很少,而在以乙酰丙酸乙酯生产柴油替面国内几乎是空白。酸研究现状是该合成路径的主要原料,其来源可以由糠醇催化水解法和生物质直接前,生物质直接水解法制备乙酰丙酸已成为制备乙酰丙酸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基础上,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乙酰丙包含了许多副产物和中间产物(图 1.4)。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是生物质的物形式存在,可以水解情况下转化为低分子量的糖类,并以此为途径转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无需经过复杂的预处理,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直,常见的平台化合物代表有糠醛、5-羟甲基糠醛和乙酰丙酸等。这些平,一般以无机酸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压力反应条件下,直接将木质获得。相比于其它转化途径,该转化途径具有工艺简单,并且纤维素、,是生物质开发利用有效方法之一[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支姝;魏秋兰;王生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雾化蒸发性能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8年04期
2 吴贵福;贾元华;邵东伟;;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2007年01期
3 覃军;刘海峰;尧命发;陈辉;;柴油机掺烧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4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吴占华;尹克荣;;大豆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04期
5 吴贵福;贾元华;姜东华;;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2009年06期
6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崔方方;;乙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年01期
7 马林才;刘大学;周志国;季永青;;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及排放特性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8 包俊江;关敏;范嘉睿;付铁强;;直喷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适应性研究[J];内燃机;2008年04期
9 张建春;金付强;杨儒;李敏;郝新敏;张华;;燃用橡胶籽生物柴油柴油机的性能与排放特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彭天鹏;文华;廖火木;;生物柴油_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及放热规律试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阳;;试论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的法律完善和对策[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王贤华;陈汉平;邵敬爱;杨国来;张世红;刘德昌;;国外生物质能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运超;介石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性能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玉柱;于海业;;生物油与生物柴油的综合比较[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张建社;郭庆杰;;流化床生物质CO_2催化气化模拟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周斌;雷建国;魏然;;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制备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展望[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7 田原宇;梁鹏;盖希坤;乔英云;;自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燃料油[A];2009全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玉琪;;生物质炉具:市场前景看好,更需政府支持[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9 孙凤莲;王雅鹏;;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研究[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10 王革华;;生物质能在能源系统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正信;美国着手降低汽车油耗[N];经济日报;2007年
2 美林集团全球商品期货期权中国部 蔡捍东 冀雪梅;能源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N];期货日报;2006年
3 倪永华;德科学家发明油水混合燃料[N];科技日报;2004年
4 陈黎;F-22战斗机完成使用合成混合燃料的首次飞行[N];中国航空报;2008年
5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王俊鸣;生物质能真的节能吗[N];科技日报;2005年
6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中心主任 李海滨;生物质能发展要洗好切入点[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徐启生;在油价上涨面前[N];光明日报;2008年
8 李俊 王春;生物质能标准亟须制订[N];科技日报;2006年
9 顾钢;生物质能:一石三鸟的事业[N];科技日报;2004年
10 任荃;7吨秸秆“变身”1吨汽车燃料[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伟;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混合燃料动力学性能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方成;醇类/柴油混合燃料羰基化合物排放特性及生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任毅;柴油机燃用柴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燃烧与排放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4 王金华;天然气-氢气混合燃料直喷燃烧特性和预混层流火焰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5 谭满志;替代燃料理化性质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D];吉林大学;2012年
6 梁晨;掺混二甲醚点燃式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7 耿莉敏;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分析与喷雾特性改善[D];长安大学;2009年
8 祁东辉;混合喷射液化石油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9 陈昊;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及生物柴油掺水微乳化燃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侯军兴;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射及发动机燃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淑华;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性能应用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熊燕;能源税收政策对中国生物柴油成本的预期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冯丹华;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在增压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潘永方;直喷式柴油机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杜标;乘用车柴油机燃用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李文;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燃油系统性能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牛振华;HPB-V型生物质成型机的改进与试验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孔远;生物质与煤共热解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贺鹏;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焦油裂解率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曹杰;粗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燃烧与排放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5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6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