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混合燃料动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8:07
【摘要】:生物质能是一种可以收集、储存、运输和最接近常规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从原料构成到理化特性均与煤炭等化石能源相似,其不仅是绿色的洁净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可以培育和转化为液体燃料的碳资源,在6种可再生能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目前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生物质资源,我国每年可作能源利用的农林剩余物等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达7亿吨以上,折合标煤3.5亿吨左右。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进而可作为柴油机替代燃料,其对于增强我国石油安全、缓解能源和资源压力、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社会经济等具有现实意义。乙酰丙酸乙酯可由木质纤维素转化获得,在国外已有作为车用燃料的研究,但国内对其在柴油机上燃烧动力及排放性能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结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状况,以玉米秸秆基乙酰丙酸乙酯为对象,分析其与柴油的混合燃料柴油机特性,找出适合我国柴油机使用的合理配比混合燃料,有利于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的推广利用和我国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化、规模化利用。 本文研究了生物质中典型的玉米秸秆制取乙酰丙酸并进行酯化工艺方法和反应条件。分析了乙酰丙酸乙酯-柴油混合燃料的动力性性能,借助内燃机试验台架,进行了混合燃料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试验,找到了适合我国柴油体系和柴油机系统的燃料混合范围。以乙酰丙酸乙酯为中心,结合乙酰丙酸乙酯和生物柴油的各自理化特性特点,开展了乙酰丙酸乙酯、生物柴油与柴油的多种燃料配方的理化特性研究,优选了满足国家标准的燃料配方,并对配方进行了柴油机动力性能验证。对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进行了生命周期能耗、环境排放和经济性分析,针对相关环节提出了一定的建议。结果表明: (1)玉米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含量都较高,灰分含量较小,在水解制取乙酰丙酸平台化合物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玉米秸秆制取糠醛后的残渣可用于制取乙酰丙酸,其较好的反应温度、硫酸浓度、固液质量比、反应时间等条件下,乙酰丙酸产率的可达70%。极性较强的吸附剂对乙酰丙酸水解液的分离效果较好,在合适的乙酰丙酸浓度、流量、填充柱的高径比、洗脱盐酸浓度情况下,乙酰丙酸收率为82.2%。酯化反应时,选用固体酸催化剂,找到了乙酰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V酸:V醇、反应时间、反应温度、M催化剂:M酸等优化条件。 (2)合适比例的乙酰丙酸乙酯-柴油混合燃料可在水平单缸四冲程压燃式柴油发动机中正常工作;燃用这混合燃料与柴油的外特性的动力性变化趋势相同,转矩和功率较燃用纯柴油略小;混合燃料的燃油消耗率较柴油略大,能量消耗率却低于纯柴油;混燃燃料的NO_x、CO_2等排放在柴油机输出功率较大时较柴油排放浓度要高;CO和烟度排放在输出功率较大时,随乙酰丙酸乙酯含量的增加较为明显地降低。混合燃料柴油机利用过程中的油耗率受混合燃料的密度影响较大;NO_x、CO和CO_2等排放受混合燃料含氧量影响较大;HC排放和尾气烟度受混合燃料的运动粘度影响较大;混合燃料的含氧量是影响燃烧排放主要参数;尾气烟度受燃料特性变化影响最为明显。 (3)以乙酰丙酸乙酯为中心,开展乙酰丙酸乙酯、生物柴油和柴油不同配比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研究,具体包括互溶性、低温流动性、雾化及蒸发性、氧化安定性、防腐性、洁净性、发火性、热值等方面,研究配制了13种B5系列混合燃料配方,经试验分析,有10种配方的满足GB/T25199-2010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5)的指标要求。理化特性试验表明,乙酰丙酸乙酯和生物柴油的配合有一定的协同、相互促进作用,以柴油为主体,同时合理比例添加乙酰丙酸乙酯和生物柴油能够使燃料配方具有与柴油十分接近的理化特性等,较好地满足替代柴油的理化特性。对筛选的4种混燃燃料进行了柴油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燃料配方在柴油机中燃烧的动力性基本不变,经济性略有提高,HC、CO、烟度等污染物排放比燃烧柴油有明显降低,实现了节能减排。 (4)建立了玉米秸秆为原料制乙酰丙酸乙酯的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排放和经济评价模型,考察了生物质的生长、收集、预处理、水解酯化、燃料运输分配及柴油机利用,详细讨论各个单元过程,定义了车用燃料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生命周期的系统边界,进行了生物质转化乙酰丙酸乙酯的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生命周期中,乙酰丙酸乙酯的生产过程中水解和酯化过程的能耗最多,占到了总能耗的66%以上;玉米秸秆收集和预处理过程的能耗相当,分别占总能耗的16.0%和15.5%,提高水解和酯化效率是生物质转换为乙酰丙酸乙酯的主要节能途径和发展方向,减少玉米秸秆预处理和收集的能耗也是较为重要的节能途径。相比传统柴油,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的环境污染物排放中NOx、PM10、SO2和温室气体均远低于传统柴油。随着乙酰丙酸乙酯价格和糠醛价格的升高,项目净现值增加;随着玉米秸秆价格、初投资费、乙醇费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项目净现值减少。其中,对净现值影响最大的是乙酰丙酸乙酯价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6
【图文】:

对外依存度,原油进口,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


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多重压力,改变能源的生产方式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展的经济中,化石能源还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化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 6 种可再生重要的地位。生物质能是一种可以收集、储存、运输的最接近常规化石燃料的可再构成到理化特性均与煤炭相似,其不仅是绿色的洁净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能源中唯够转化为液体燃料的碳资源[3-4]。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是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中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不仅对增强我国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对于缓源压力、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发展社会经济等具有现实意义。石油燃料消耗加速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5],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2012 年我国原油进口 2.7 亿吨 56.4%[6],从 2009 年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开始超过 50%的“国际警戒线”[7],油进口量及依存度逐年攀升(如图 1.1 所示),预计 2020 年对外依存度将达 65%以上

乙酰丙酸,代用燃料,生物质,美国


其在柴油机上燃烧动力及排放性能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乙酰丙酸乙酯的含是一种清洁的燃料。同时,乙酰丙酸乙酯具有较好的润滑性,可使其与柴油好的润滑性也延长了柴油发动机的寿命。以乙酰丙酸乙酯为添加燃料,综合料的燃烧排放特性,找出适合柴油机使用的优化配比改性混合燃料,将有利酯的推广利用和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合理化、规模化利用。基乙酰丙酸及酯类燃料研究现状酸(Levulinic Acid,LA),又名果糖酸、左旋糖酸,生物质在水解条件下可酸是继乙醇之后的新一代生物质资源平台化合物,其分子中包含了羰基和化还原、取代、聚合等多种反应(图 1.3)[37,38],乙酰丙酸作为一种新型、绿们关注,经过化学转化它可以生产出许多高附加值产品,如琥珀酸、聚合香料、溶剂、增塑剂、防冻剂等[39],除此之外,乙酰丙酸加氢生成甲基四燃料,乙酰丙酸与乙醇、丁醇等反应生成乙酰丙酸乙酯、乙酰丙酸丁酯可生生物质中获取乙酰丙酸,进而生成乙酰丙酸酯类等替代燃料的研究,越来

生物质,乙酰丙酸,木质纤维素,纤维素类


国乙酰丙酸生产厂家较少,在乙酰丙酸加氢合成甲基四氢呋喃的技术及工艺,国内相关研究报道及专利很少,而在以乙酰丙酸乙酯生产柴油替面国内几乎是空白。酸研究现状是该合成路径的主要原料,其来源可以由糠醇催化水解法和生物质直接前,生物质直接水解法制备乙酰丙酸已成为制备乙酰丙酸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基础上,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乙酰丙包含了许多副产物和中间产物(图 1.4)。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是生物质的物形式存在,可以水解情况下转化为低分子量的糖类,并以此为途径转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无需经过复杂的预处理,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直,常见的平台化合物代表有糠醛、5-羟甲基糠醛和乙酰丙酸等。这些平,一般以无机酸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压力反应条件下,直接将木质获得。相比于其它转化途径,该转化途径具有工艺简单,并且纤维素、,是生物质开发利用有效方法之一[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支姝;魏秋兰;王生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雾化蒸发性能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8年04期

2 吴贵福;贾元华;邵东伟;;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2007年01期

3 覃军;刘海峰;尧命发;陈辉;;柴油机掺烧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4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吴占华;尹克荣;;大豆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04期

5 吴贵福;贾元华;姜东华;;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2009年06期

6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崔方方;;乙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年01期

7 马林才;刘大学;周志国;季永青;;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及排放特性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8 包俊江;关敏;范嘉睿;付铁强;;直喷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适应性研究[J];内燃机;2008年04期

9 张建春;金付强;杨儒;李敏;郝新敏;张华;;燃用橡胶籽生物柴油柴油机的性能与排放特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彭天鹏;文华;廖火木;;生物柴油_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及放热规律试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阳;;试论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的法律完善和对策[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王贤华;陈汉平;邵敬爱;杨国来;张世红;刘德昌;;国外生物质能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运超;介石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性能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玉柱;于海业;;生物油与生物柴油的综合比较[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张建社;郭庆杰;;流化床生物质CO_2催化气化模拟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周斌;雷建国;魏然;;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制备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展望[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7 田原宇;梁鹏;盖希坤;乔英云;;自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燃料油[A];2009全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玉琪;;生物质炉具:市场前景看好,更需政府支持[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9 孙凤莲;王雅鹏;;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研究[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10 王革华;;生物质能在能源系统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正信;美国着手降低汽车油耗[N];经济日报;2007年

2 美林集团全球商品期货期权中国部 蔡捍东 冀雪梅;能源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N];期货日报;2006年

3 倪永华;德科学家发明油水混合燃料[N];科技日报;2004年

4 陈黎;F-22战斗机完成使用合成混合燃料的首次飞行[N];中国航空报;2008年

5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王俊鸣;生物质能真的节能吗[N];科技日报;2005年

6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中心主任 李海滨;生物质能发展要洗好切入点[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徐启生;在油价上涨面前[N];光明日报;2008年

8 李俊 王春;生物质能标准亟须制订[N];科技日报;2006年

9 顾钢;生物质能:一石三鸟的事业[N];科技日报;2004年

10 任荃;7吨秸秆“变身”1吨汽车燃料[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伟;生物质基乙酰丙酸乙酯混合燃料动力学性能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方成;醇类/柴油混合燃料羰基化合物排放特性及生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任毅;柴油机燃用柴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燃烧与排放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4 王金华;天然气-氢气混合燃料直喷燃烧特性和预混层流火焰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5 谭满志;替代燃料理化性质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D];吉林大学;2012年

6 梁晨;掺混二甲醚点燃式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7 耿莉敏;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分析与喷雾特性改善[D];长安大学;2009年

8 祁东辉;混合喷射液化石油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9 陈昊;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及生物柴油掺水微乳化燃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侯军兴;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射及发动机燃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淑华;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性能应用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熊燕;能源税收政策对中国生物柴油成本的预期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冯丹华;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在增压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潘永方;直喷式柴油机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杜标;乘用车柴油机燃用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李文;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燃油系统性能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牛振华;HPB-V型生物质成型机的改进与试验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孔远;生物质与煤共热解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贺鹏;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焦油裂解率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曹杰;粗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燃烧与排放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5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65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2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