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供氢热解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22:37
【摘要】:本文对生物质的供氢热解特性进行研究,采用供氢剂共热解与H2气氛下加氢热解两种方式。首先考察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供氢剂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随后以N2实验结果作为对照,考察H2气氛对生物质热解产物产率与生物油组分的影响,并对生物质三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别进行了加氢热解实验从而研究相应的加氢反应路径,为生物质供氢热解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论文以木屑和LDPE作为生物质原料与供氢剂进行共热解实验,考察了共热解中协同作用对生物油收率与组分的影响。木屑与LDPE共热解可以提高液体收率,当热解温度为600 ℃时液体收率达到最大值为56.84%,比理论值高约6%。对共热解液体产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共热解过程中生成某些特定组分,如十一醇、庚烯醛等含氧长链化合物,是生物质与LDPE共热解时自由基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热重-红外联用实验分析了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行为,共热解最大反应速率温度为490 ℃,相比LDPE单独热解时的512 ℃,降低约22 ℃。将木屑作为实验原料研究了生物质在氢气气氛下的热解实验特性,并以N2气氛的实验结果作为对照,考察了氢气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与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N2相比,H2条件下固体产率降低约9%,液体产率提高了约5.8%,同时由于氢气的存在促进了呋喃环的异构化,加氢热解所得生物油中发现了2-甲基萘等芳香烃类化合物,而在N2条件下中并未发现。为探究生物质具体的加氢热解路径,本文以生物质三种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原料,对其加氢热解特性进行探究,考察了氢气对三种组分热解行为的影响,概括了其热解反应路径。结果表明木质素由于自身具有较多芳环与复杂氢键,焦炭产率高于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氢气的存在使得纤维素热解时呋喃环分子重排等反应加速,糖苷键断裂增强,油中苯类含量提高,半纤维素热解油中醇类相对含量增加,木质素中挥发分加氢脱氧反应加剧,热解油中芳香烃类比例升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6
【图文】:

生物质能,利用方法


如何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率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逡逑生物质能转化方式有多种,大体可分为物理、化学与生物三类,而每类技术也都有逡逑更为细致的划分。具体的转化利用技术见图2.1。逡逑H邋压缩、炭化逡逑p|直接燃烧技术锅炉燃烧技术胃逡逑用炉灶稀烧技¥逡逑r邋气化技术逡逑__丨严字严5邋H ̄热栛术逡逑长1——^——逡逑g逦L干馏技术逡逑此逦逦逡逑偦-逦,邋大中型厌氧消化逡逑^逦-生物转换技术_逦逦逡逑^逦L大型户用沼气池逡逑胡逦I逦■逡逑L-1邋邋逦逦邋r邋植物油技术逡逑液化技术卜逦-=4逡逑L制取乙醇、甲醇逡逑rl ̄堆肥技术 ̄逡逑」有机垃圾处理|_」 ̄林_士—逡逑si邋M逦焚烧技术逡逑H邋填埋技术逡逑图2.1生物质能利用方法逡逑Fig.2.1邋Biomass邋energy邋utilization邋technologies逡逑2.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逡逑2.2.1物理转化技术逡逑

沼气发酵,基本流程图,生物质能


如何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率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逡逑生物质能转化方式有多种,大体可分为物理、化学与生物三类,而每类技术也都有逡逑更为细致的划分。具体的转化利用技术见图2.1。逡逑H邋压缩、炭化逡逑p|直接燃烧技术锅炉燃烧技术胃逡逑用炉灶稀烧技¥逡逑r邋气化技术逡逑__丨严字严5邋H ̄热栛术逡逑长1——^——逡逑g逦L干馏技术逡逑此逦逦逡逑偦-逦,邋大中型厌氧消化逡逑^逦-生物转换技术_逦逦逡逑^逦L大型户用沼气池逡逑胡逦I逦■逡逑L-1邋邋逦逦邋r邋植物油技术逡逑液化技术卜逦-=4逡逑L制取乙醇、甲醇逡逑rl ̄堆肥技术 ̄逡逑」有机垃圾处理|_」 ̄林_士—逡逑si邋M逦焚烧技术逡逑H邋填埋技术逡逑图2.1生物质能利用方法逡逑Fig.2.1邋Biomass邋energy邋utilization邋technologies逡逑2.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逡逑2.2.1物理转化技术逡逑

反应机制,热解机理


Fig.2.4邋Kilzer邋reaction邋mechanism逡逑热解机理比较复杂,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者通过对三个组分的实验热解机理,在这之中,纤维素由于大部分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为质的热解规律很大程度上相似且其结构最为简单的特点被广泛研宄的替代品,所以许多研宄者在研宄生物质热解时一般将纤维1965年提出了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纤维素热解反应路径,如图2.4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将Shafizadeh反应机理作为理论基础的生物质.5。Shafizade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秋扬;马天才;孙泽昌;;智能供氢系统控制器软硬件的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年03期

2 穆冬梅;氢冷发电机供氢系统方案选择[J];中国电力;2001年06期

3 ChritineW.Curtis;FrankieCassell;;在非催化和催化煤油共处理反应中供氢作用的研究[J];煤炭转化;1991年02期

4 RaymundP.Skowronski;LaszloA.Heredy;孙淑范;;烟煤在中等温度下液化[J];煤炭转化;1988年04期

5 ;国外动态[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8年02期

6 张立芳;;车载供氢系统关键参数研究[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8年03期

7 常乐;倪维斗;李政;郑重;;多方案煤基供氢路线的经济性比较[J];煤炭转化;2008年02期

8 王治卿;王宗贤;;减压渣油供氢剂减黏裂化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6年06期

9 尹依娜,谢传欣,纪晔,亓玉台;减压渣油供氢剂减粘裂化反应的选择性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2年05期

10 孙柏军;阙国和;梁文杰;;孤岛减压渣油供氢剂临氢减粘裂化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韩江华;王树青;;部分氢化芳烃向煤热解产生游离基的供氢能力研究[A];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2 全书海;曾卫;陈启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供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全书海;曾卫;陈启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供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4 张和平;李占宽;;潜艇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力装置供氢系统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郑红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生产供氢方案选择[A];2002年全国铜冶炼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清方;赵守明;吴明铂;张凯;;胜利特超稠油低温裂解技术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惠;张玉立;唐世周;;一种质子膜燃料电池用储氢-供氢新方法-以四氧化三铁为原料通过添加金属催化剂的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徐红 张世洪;安庆炼油二部首创“一拖三”供氢[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叶迎春;区域供氢助力效益提升[N];中国石化报;2015年

3 记者 黄律己 通讯员 戈弋;金陵—扬子供氢管线实现双向输送[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徐会玲;你制氢 我卖罐[N];经济观察报;2006年

5 顾定槐;空气化工产品向壳牌供氢[N];中国化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叶迎春;负荷随着市场变 生产围着效益转[N];中国石化报;2015年

7 王梅 杨芳;南工大制氢项目获欧盟资助[N];中国化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齐;劣质超重油供氢热转化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凡;甲醇水重整供氢的苯酚原位加氢工艺热力学及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刘世奇;生物质供氢热解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3 郭磊;劣质渣油临氢供氢减黏裂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张典;自生热解堵剂的研究和铝水反应作为供氢体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凤绪;委内瑞拉重油受热氢转移能力及供氢改质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6 吴丽萍;供氢馏分循环焦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徐涛;超临界水供氢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郭智慧;不同原料的煤—油共处理研究及其供氢性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商思玉;胜利减压渣油与神府煤共处理供氢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10 王安伟;甲酸供氢的钯催化醛还原为醇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66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66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