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闪速加热条件下低灰分生物质热解挥发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7:59
【摘要】:在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开发中,有必要研究热解挥发特性,这些研究对于热解过程的设计,热解装置的改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是在以前对生物质快速热解挥发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流炉对低灰分生物质白松的热解挥发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为了使得动力学模型更加可靠,首先利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不同主气流流量条件下,层流炉反应管内的速度分布进行测量分析,总结出氩气在层流炉反应管内的速度分布特点。 其次,对层流炉的喂料系统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喂料器可以实现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均匀的喂料。对层流炉的温度监测部分也进行了改进,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计算机温度采集系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温度进行监测。 最后,论述了研究低灰分生物质热解挥发特性实验的方法,选用低灰分生物质白松粉,在层流炉上进行了闪速热解挥发特性实验,研究加热温度和停留时间两个主要工况参数对生物质挥发分析出规律的影响,进行适当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热解动力学模型。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解析出生物质的频率因子和活化能参数。并对所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验证,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很吻合,可以认为本文所建立的快速热解模型是正确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K6
【图文】:

速度向量,反应管,内气,收集管


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层流炉反应管内流场的速度为负值表示运动方向与 Y 轴的正方向相反,不表示速度的大小图 3-2 至 3-5 分别为主气流流量 Q =1.0m3/h,抽真空的流量为 0.2/h,0.4m3/h,0.5m3/h,测试段在 Y 轴上的坐标为 0-46mm 时,反度向量分布。图中箭头的方向代表合速度的方向,箭头的长短代表小。图中下面白色的区域为收集管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表头/h 的情况下,靠近收集管口气流速度变化比较明显,越靠近收集越小;当抽真空的流量为 0.3m3/h,0.4m3/h,0.5m3/h 时,靠近收集度的变化相对较小。为了更加清楚地看出这种速度变化,用 Excel 空泵的流量为 0.2m3/h,0.3m3/h,0.4m3/h,0.5m3/h 时,拍摄 50 幅对应的数据文件,见图 3-6。从图 3-2 至 3-5 还可以看出,收集管口附近总有些示踪粒子的速度口,这是由于收集管对气流的阻碍作用造成的。

速度向量,反应管,内气,收集管


空泵的流量为 0.2m3/h,0.3m3/h,0.4m3/h,0.5m3/h 时,拍摄 50 幅对应的数据文件,见图 3-6。从图 3-2 至 3-5 还可以看出,收集管口附近总有些示踪粒子的速度口,这是由于收集管对气流的阻碍作用造成的。图 3-2 反应管内气流的速度向量分布( Q =1.0m3/h, Q '=0.2m3/h)

速度向量,反应管,内气


图 3-4 反应管内气流的速度向量分布(Q =1.0m3/h , Q '=0.4m3/h)图 3-5 反应管内气流的速度向量分布( Q =1.0m3/h, Q '=0.5m3/h)00 10 20 30 40 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工信部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公告[J];广西节能;2011年02期

2 郝桂珍;马立山;代学民;;论城市污泥特征及其处理处置状况[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邓松圣;雷飞东;李赵杰;沈银华;;空化水射流物理化学效应分析[J];天然气与石油;2011年04期

4 单建明;王利宏;宋彦君;林正春;;SCR法烟气脱硝装置在联合循环余热锅炉中的应用[J];发电设备;2011年05期

5 赵希强;王敏;张建;李龙之;马春元;宋占龙;;秸秆料包微波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6 赵宇峰;赵博;禚玉群;陈昌和;徐旭常;;SO_2对于铁基硫酸盐的NH_3选择性还原NO催化活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增立;李海滨;吴创之;陈勇;;蔗渣的热解与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龙世刚;郭艳玲;孟庆民;曹枫;杨应东;杨红来;;废弃PVC热解脱氯的实验室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在峰;雷廷宙;丁鸣;崔峻贞;胡建军;;生物质热解制炭制气系统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晓东;许敏;孙荣峰;孙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汉桥;蔡九菊;包向军;王连勇;田红;雷勇;;预干燥与掺煤对垃圾热解的改善[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6 董绍明;丁玉生;香山晃;;浸渍—热解预处理与热压烧结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04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磊;吴创之;赵增立;;热解焦对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的影响[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马保国;杨雷;;危险废弃物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的热解处理技术[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姚立;葛茂发;;RSSR热解的紫外光电子能谱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明峰;蒋恩臣;;板栗壳热解动力学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勇;新型热解炉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2 韩ng;北京机电院研制成功新型热解炉[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唐莹;两届采购大会:中间商境遇忽冷忽热解读[N];中国经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吴志红;“热解”助推垃圾焚烧技术换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5 马淑文;秸秆热解生物质油建设项目在宜君县开工[N];铜川日报;2007年

6 阜城县建桥乡西多急慢性门诊部 多运贵;介绍六种防暑茶[N];河北科技报;2007年

7 赵晴;我国城市垃圾回收治理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记者 李陈续;首台等离子体无氧热解高危垃圾炉问世[N];光明日报;2004年

9 修增;食物巧治腮腺炎[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10 ;支气管哮喘茶疗方[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卿;麦草及其三种主要组分的热解规律[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宗华;热解、气化过程中燃料-N的形态转化及迁移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付鹏;生物质热解气化气相产物释放特性和焦结构演化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费华;煤颗粒热反应过程中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宋春财;农作物秸秆的热解及在水中的液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韩文佳;高密度植物纤维功能材料制备、性能和机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述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建模及锥式闪速热解装置设计理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8 李鑫;废轮胎流化床热解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李水清;固体废物热解制取洁净燃料和化学原料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常丽萍;煤热解、气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生成与释放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娜娜;闪速加热条件下低灰分生物质热解挥发特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

2 万云;固体废弃物的热解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秦丽娜;低变质煤热解—气化耦合工艺模拟优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黄苹;滇池沉积物及热解沉积物颗粒对磺胺甲恶唑的吸附、解吸[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陈燕;东乌旗煤及不同化学组分热解动力学及其挥发分析出规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宋绍勇;煤热解动学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7 尤先锋;煤热解产物的关联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8 马林转;褐煤与生物质两步法热解探索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9 石玉良;玉米秸秆热解及在甲醇中的热化学转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宇宏;煤中硫、氟、氯、汞、砷常压热解迁移特征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本文编号:2794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94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6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