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浅部地质环境热调蓄能力及其可利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2:21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人与能源的矛盾日益加剧。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无污染能源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克服能源危机的努力方向。地质环境是指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的与地表部分相互积极作用的岩石圈和地下水圈的上部。几千年来,浅部地质环境一直是人类所需类能源的最主要的来源。浅层地温能是蕴藏在浅层地质环境中的一种低品位能量,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建筑制冷采暖、热水供应等问题,对替代常规商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制约浅部地质环境中浅层地温能科学开发利用的“质量”、数量、环境响应等几个方面着眼,系统分析了水文地质因素及其它约束条件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影响,提出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了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并基于浅层地温能开发能量利用方式提出了“地下热调蓄能力”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本质,建立了区域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完善了地热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核算了我国重点城市浅层地温资源潜力,同时结合典型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开展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环境影响模拟与预测,论文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主要受水文地质因素、场地施工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气象因素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制约,开展区域地下水源热泵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应重点考虑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温、矿化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降落漏斗分布、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形地貌等场地建设条件等相关指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评价时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判。 2、我国比较适合应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盆地及富水性较好的地区,北方主要分布于东北松嫩平原南部区域、华北平原的山前倾斜平原区,南方则主要在云贵、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沿省内河流呈带状分布。不适宜建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内蒙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黑龙江的北部,尤其是沙漠和极度缺水的区域以及部分极度寒冷的区域。 3、土壤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主要受技术经济条件及系统换热效能制约,一般越靠近山前的地区,其适宜性越好,越接近滨海的地区其适宜性就越差;剖面上饱水砂层越多,地下水位越高、流动性越强越、降雨入渗系数越大越有利于建立土壤源热泵系统。 4、与传统地热资源不同,浅部地质环境中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地下热调蓄能力”的评价。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与区域热容量、地下热调蓄能力以及开发利用条件、技术有关。应首先采用体积法计算区域热容量,再根据计算区可利用温度差评价该地区最大的地下热调蓄能力,然后综合考虑城市面积系数、浅层地温能可采系数以及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系数等参数评价区域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我国287个地级城市200米以浅地下总的调蓄热能为7.71×1013kWh/a,相当于94.86亿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可利用资源总量为2.89×1012kWh(3.56亿标准煤),总装备空调面积为156189.97-120949.99km2。 5、选择寒冷地区典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示范工程开展系统运行环境监测及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所选示范区热泵开采和回灌对环境的影响仅限于范围不大的局部区域,对大范围的地区影响不大;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没有发生热突破,按现有模式运行,未来十年内热泵系统效能不会受到影响。 6、选择寒冷地区典型土壤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开展系统运行环境监测及分析表明,所选示范区热泵开采地下温度场变化总的趋势基本保持平衡状态,即热泵的运行处于放热和吸热的平衡状态,地温的变化出现制冷期温度上升、制热期温度下降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地温变化范围在当地气温变化范围之内,因而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TK52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浅部地质环境热能赋存机制
    2.1 浅部地质环境中热能赋存状态
    2.2 多孔介质的热传递方式
    2.3 地下传热机制分析及数学描述
第三章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3.1 水文地质因素
    3.2 地热地质因素
    3.3 气象因素
    3.4 场地施工因素
    3.5 社会经济因素
    3.6 环境保护因素
第四章 我国区域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背景
    4.1 自然地理特征
    4.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4.3 环境地质问题
第五章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
    5.1 评价方法概述
    5.2 适宜性评价方法
    5.3 适宜性评价步骤
    5.4 我国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评价
    5.5 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下热调蓄能力及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评价
    6.1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6.2 我国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资源利用潜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环境响应研究
    7.1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7.2 地下水源热泵开发利用环境响应
    7.3 地源热泵开发利用环境响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
    8.2 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研究
    8.3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环境响应研究
    8.4 我国浅层地温能科学开发利用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霞;蒋绿林;高伟;;地源热泵长期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2 王贵玲;刘云;蔺文静;李元杰;师永霞;;地下水源热泵应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地质;2011年03期

3 胡江溢;贾俊国;林弘宇;;地下水源热泵应用调研与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年03期

4 张超;刘寅;周光辉;;地源热泵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低温与超导;2008年04期

5 吕悦,杨立平,周沫,莫然;国内地源热泵应用情况调查报告[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06期

6 王贵玲;蔺文静;韩玉英;范琦;张薇;;浅层地热能研究现状及亟待开展的工作[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11期

7 周建伟;谢先明;周爱国;徐照彪;;武汉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11期

8 王贵玲;;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的一些看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年02期

9 于卫平;水源热泵相关的水源问题[J];机电信息;2005年21期

10 陈琳;王宁;;层次分析法在软件过程改进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锋;程存学;;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后勤机动保障基点选址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涛;宁夏沿黄河经济带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夏敏;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3 李道强;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及地热换热器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 李新东;基于GIS和Fuzzy AHP的水稻的土地适宜性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833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33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b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