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18:31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成为我国从上到下广泛关注的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降低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太阳能因其分布广泛、利用方便、清洁无污染而成为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利用后的重要替代能源。同时太阳能能量密度较低的特点也决定了其需要占用大量的面积。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重要比重。将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不占用额外面积,直接在用户端产生的热能和电能,满足建筑中多种用能需求,符合分布式能源就地利用的原则,是太阳能利用的理想方式之一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Photovoltaic/Thermal)技术是将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光伏发电技术有机结合,在光伏电池组件中引入冷却流体,不仅可以降低光伏电池温度,提高光伏效率,同时可以将吸收的热能搜集起来加以利用,提高系统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按照冷却工质的不同,PV/T集热器主要可以分为PV/T空气集热器和PV/T热水集热器两种。对于PV/T空气集热器,非采暖季时由于对热空气没有需求,其集热功能往往处于闲置状态。在没有冷却工质将热量带走的情况下,高温不仅影响光伏电池发电效率和寿命,而且积聚的热量还会导致建筑过热,增加建筑的制冷负荷。而对于PV/T热水集热器,在寒冷季节使用时容易因系统内水冻结导致管路或集热器损坏。解决防冻问题,一般采用排空法或者防冻液二次循环法,但都需要增加投资和系统复杂度,而且会增加运行维护的负担。而相比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在冬季是更方便、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利用方式。针对两种PV/T集热器在全年利用时间上的互补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功能太阳能PV/T集热器。多功能PV/T集热器是在传统管板式PV/T热水集热器的基础上,在吸热板背面引入空气流道,使其可以工作于光伏/空气集热和光伏/水集热两种工作模式。根据不同季节的环境条件和用能需求,多功能PV/T集热器可以通过两种工作模式的合理切换,实现太阳能的全年高效利用。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并制作了具有光伏/空气集热和光伏/水集热两种工作模式的太阳能PV/T集热器,分别搭建了光伏/空气集热模式实验平台和自然循环式与强迫循环式的光伏/水集热模式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可以实现不同流量、不同进口温度、不同初始条件下的集热器光伏光热性能测试。 (2)对集热器的光伏/空气集热模式和光伏水集热模式分别进行了实验测试,分别与传统太阳能集热器和PV/T集热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光伏/空气集热模式下,集热器全天光热效率可达40.1%,全天光伏效率可达10.16%。通过对不同空气流量下集热器瞬时效率的测试得到空气流量由0.0226kg/s增加至0.039kg/s时,截距光热效率由37.4%升高至46.4%,集热器总热损系数由5.21W/(m2.K)增加至8.00W/(m2·K)。在进口空气温度高于环境30℃的情况下,集热器的瞬时光热效率和光伏效率可以达到16.18%和9.03%。光伏/水集热模式下,集热器瞬时光热效率截距56.6%,总热损系数为6.08W/(m2·K),光伏效率约为11.5%。自然循环光伏/水集热系统全天截距光热效率为36.4%,总热损系数为0.115MJ/(m2·K)。通过比较集热器光伏/空气集热模式、光伏/水集热模式和单独光伏发电模式的吸热板温度可知,多功能太阳能PV/T集热器全年集热并冷却光伏电池的特点不仅提高了PV/T集热器全年利用效率,同时对提高光伏电池寿命有重要意义。通过与近五年文献中提到的传统集热器和PV/T集热器性能进行比较表明,多功能PV/T集热器光伏光热性能较好,具有综合性能优势。 (3)针对多功能PWT集热器的两种工作模式,分别建立了光伏/空气集热模式的稳态数学模型和光伏/水集热模式的动态数学模型,对集热器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光伏光热性能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光伏/空气集热模式下,光伏电池温度与吸热板温度的均方根误差为4.1%和4.6%,集热器出口温度的均方根误差为8.3%,集热器光热效率和光伏效率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和8.2%;光伏/水集热模式下,光伏吸热板温度的均方根误差为3.2%,集热器进口温度和出口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6%和4.7%,集热器光热效率和光伏效率的误差分别为3.1%和6.7%。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集热器光伏光热性能。 (4)模拟研究了不同运行参数对于集热器光伏光热性能的影响,对多功能PV/T集热器应用于合肥、北京、西宁三个不同气候地区的全年性能进行了预测,得到集热器全年光热效率分别为38.5%、38.9%和40.1%。分析了与坡屋顶建筑相结合情况下集热器运行于冬季采暖模式和夏季制热水模式的性能和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K513.1
【部分图文】:
然而由于我国化石能源的储量特性,长期以来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少。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如图1.1所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费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其中仅煤炭就占到67.5%。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目前我国已采取措施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技术。201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20%,占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4%。大然'C可再生能源核能水电 S.10%— 1.50% 0.88%图1.1我国能源结构[i]4.能源利用水平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占据较大比重,能源利用技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在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背景下,煤炭开采效率低和燃煤设备技术落后是重要原因。因此,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关乎人民健康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安全。新世纪以来
1500 kWh/m2。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整体呈现的特点是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2所示。按照太阳能水平面年总辐照量的不同划分标准,我国太阳能分布一般被分为四个或五个等级。除四川东部、重庆、贵州因气候潮湿多雨太阳能辐照较少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为年总辐照超过1050 kWh/m2的太阳能丰富区。尤其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讳度低、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年总辐照量在1800kWh/m2以上,其中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 2000kWh/m2。3
最新光伏电池实验室效率[5】多年以来,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重要领域,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并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推动光伏产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9543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K513.1
【部分图文】:
然而由于我国化石能源的储量特性,长期以来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少。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如图1.1所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费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其中仅煤炭就占到67.5%。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目前我国已采取措施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技术。201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20%,占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4%。大然'C可再生能源核能水电 S.10%— 1.50% 0.88%图1.1我国能源结构[i]4.能源利用水平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占据较大比重,能源利用技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在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背景下,煤炭开采效率低和燃煤设备技术落后是重要原因。因此,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关乎人民健康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安全。新世纪以来
1500 kWh/m2。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整体呈现的特点是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2所示。按照太阳能水平面年总辐照量的不同划分标准,我国太阳能分布一般被分为四个或五个等级。除四川东部、重庆、贵州因气候潮湿多雨太阳能辐照较少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为年总辐照超过1050 kWh/m2的太阳能丰富区。尤其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讳度低、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年总辐照量在1800kWh/m2以上,其中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 2000kWh/m2。3
最新光伏电池实验室效率[5】多年以来,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重要领域,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并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推动光伏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霖;;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设计思路[J];建筑节能;2012年01期
2 朱姝妍;高辉;马辰龙;;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医疗建筑中的设计应用——以2013年台达杯竞赛优秀奖方案为例[J];建筑节能;2014年02期
3 季柳金;朱妍;黄凯;罗迎宾;;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项目能效测评分析研究[J];建筑节能;2013年10期
4 芦潮,唐汝宁;高寒地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的节能分析[J];节能;2005年07期
5 葛新石;直接收益式被动太阳房的辐射特性分析[J];太阳能学报;1981年01期
6 陆维德,李军,吴京生;直接收益式被动太阳房的热工设计研究[J];太阳能学报;1986年03期
7 刘加平,杨柳;零辅助能耗窑居太阳房热工设计[J];太阳能学报;1999年03期
8 刘艳峰;刘加平;杨柳;李静;;拉萨地区被动太阳能传统民居测试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8年04期
9 常烜宇;李勇;代彦军;王如竹;;我国主要屋顶绿化工程及太阳能集热器施工规范比较研究[J];太阳能;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符慧德;热管式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马进伟;太阳能空气集热及双效集热模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9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3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