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脉动对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影响研究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K513.1
【部分图文】:
1 射流冲击型集热器研究现状在传热过程中,射流冲击能够起到破坏边界层、增加湍流强度、产生涡旋或二动等效果,因此有学者将冲击射流引入到 SAC 中,以期对集热器的热性能起到的作用。射流由流体通过喷嘴产生,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圆形喷嘴。Nayak 等[11]实验研究量流量、雷诺数、深度比等因素对 SAC 的影响,通过对比冲击射流型 SAC 和平板SAC两种模型,发现采用冲击射流能够明显提高集热器效率。Rajaseenivasan探究了喷嘴角度对 SAC 的影响,喷嘴模型如图 1-1 a)所示,实验研究发现,当为 0°时系统的性能最低,30°迎角时系统性能达到最佳,并且观察到射流能够热器内部产生湍流,强化空气与吸热板的换热能力。Aboghrara 等[13]实验研究了冲击射流对带有波纹板的 SAC 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射流能够显著增强与波纹板之间的对流换热。
图 1-2 旋流喷嘴示意图兰进等[16]提出了一种在圆孔内壁布设 4 条螺旋通道的新。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螺旋角、雷诺数以及冲击距离对换该喷嘴所产生的冲击射流的换热规律。研究发现,旋转度,并且旋转角度越大制造旋流效应越强,换热效果也化型集热器研究现状粗糙度是对集热器结构进行优化的常见方法。流体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是影响对流换热强弱的重要因素,粗糙厚度、增大换热面积,从而强化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对面粗糙度可以有效提高平板型 SAC 的集热效率[17, 18]。面增加人工粗糙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以规则的几何见的一种。Karim 等[19]实验研究发现,V 型 SAC 的集热
a) 半球形粗糙度 b) “S”形肋图 1-3 典型粗糙度结构示意图现阶段对 SAC 的研究多为单通道模型。而研究发现,在流体流动过程中该类型集热器内部会产生较大的局部涡旋,使散热损失严重;同时由于流体在集热器内部停留时间较短,与吸热板间的换热不充分,从而导致流体吸收的热量较少,最终使得该类型集热器效率较低[23]。针对单通道模型效率不高的问题,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集热器内添加一些垂直通道,对集热器结构进行优化,使流体在集热器内来回流动以延长其换热时间,同时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提高集热器效率[24, 25]。近年来学者们对双通道模型和多通道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Alam 等[26]对逆流双通道、平行双通道和循环双通道 SAC 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模型如图 1-4 所示,研究发现双通道 SAC 集热效率更高,比相同条件下的单通道模型集热效率提高10~20%,而对于不同形式的双通道 SAC,循环双通道模型的热性能最佳。Fudholi等[27]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和没有肋片的双通道 SAC 进行了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科枫;李舒宏;;铜铟镓硒光伏管板式集热器的模拟与性能分析[J];制冷技术;2016年05期
2 王修彦;韩露;;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传热性能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3 王光绪;冯腾;;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用空气净化器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7年09期
4 马进伟;方廷勇;陈茜茜;;太阳能双功能集热器被动采暖模式的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5 李珂;匡荛;仇秋玲;;一种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热性能实验研究[J];发电设备;2017年04期
6 苏士民;马迎昌;马光柏;殷志强;;中温集热器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践[J];太阳能;2011年15期
7 孙峙峰;曲世琳;;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性能测试方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1年11期
8 魏加项;唐志伟;王晓涛;马重芳;;地源热泵系统地中集热器的施工工艺[J];可再生能源;2005年06期
9 魏加项,唐志伟,丁万磊,马重芳;地源热泵系统地中集热器强化传热初步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赵春江 ,王恒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热器的研制和应用[J];太阳能;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帆;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寒冷地区应用中的冻结机制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郭超;多功能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李博佳;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及其在村镇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李宏燕;宁夏银川太阳能热水系统热利用特性研究[D];宁夏大学;2017年
5 罗成龙;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杜晓辉;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马进伟;太阳能空气集热及双效集热模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张涛;重力热管在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中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韩宗伟;太阳能热泵潜热蓄热供暖系统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李志永;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娇;太阳能微小通道集热器性能研究及优化[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年
2 李萌蒙;入口脉动对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影响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3 徐家欣;储能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4 刘思宇;太阳能集热器热迁移因子分析方法与集热器性能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5 贾雨婷;具有功能热流体冷却的PV/T集热器动态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6 梁志国;串联型太阳能PV/T集热器综合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7 张建军;平板型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热经济性评价[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8 陈思彤;高效太阳能集热数学模型及空气升温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9 邱升;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集热器流动传热特性及优化[D];扬州大学;2018年
10 常征;非均匀能流分布下高寒地区槽式聚光集热器特性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1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4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