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06:05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且无需运输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国际对太阳能的利用技术主要有太阳能光电利用、太阳能采光利用、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太阳能光化学利用。太阳能聚光技术包括:槽式太阳能聚光、塔式太阳能聚光和碟式太阳能聚光。槽式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并且可以投入商业运行的技术。因其属于中高温利用,热损失较小、温度上升较快、储热能力强且热效率较高,所以槽式太阳能发电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槽式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中,聚光和集热是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的关键技术,因此有必要对聚光和集热技术进行有针对性和系统地研究,为后续的热利用部分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利用TracePro软件对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光学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随着直接太阳辐照度的增加,总光通量增加,光学效率保持不变;随着抛物面反射率和吸热器吸收率的增加,总光通量和光学效率均随之增加;光学效率和总光通量随着抛物面与吸热器距离增加成近似正态分布的变化;随着腔体遮挡面积的增加,总光通量随之降低,光学效率随之增加;随着开口宽度的增加,总光通量随之增加,光学效率随之下降;对于不同布管方式,腔体的光学效率从大到小五种分别为:竖直摆放、顶部顺排摆放、顶部插排摆放、顶部分散摆放和顶部集中摆放;随着光线以y-z轴所在平面为中心,入射角度沿z轴向左向右增加的时候,总光通量随之下降,光学效率也随之下降直至保持平稳;随着光线以x-y轴所在平面为中心,入射角度沿x轴向左向右的增加的时候,总光通量和光学效率随之下降。通过利用Fluent软件对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学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随着直接太阳辐照度、抛物面反射率和吸热器吸收率的增加,热功率和热效率随之增加;随着抛物面与吸热器距离的增加,热功率和热效率随之下降;随着腔体遮挡长度的增加,热功率和热效率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热效率从大到小五种布管方式分别为:底部集中摆放、环绕腔体摆放、底部分散摆放、底部顺排摆放和底部插排摆放;随着工质入口速度的增加,热功率和热效率均呈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随着管子长度的增加,热功率和热效率先成正比例线性增加,后保持不变;纳米流体的热功率和热效率要明显高于水和导热油的;随着纳米流体体积份额的增加,热功率和热效率均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随着纳米流体粒径的增加,热功率和热效率均随着增加;Cu-导热油纳米流体的热功率和热效率要高于Cu-水纳米流体;随着光线以y-z轴所在平面为中心,入射角度沿z轴向左向右增加的时候,热功率和热效率先增加后下降;随着光线以x-y轴所在平面为中心,入射角度沿x轴向左向右的增加的时候,热功率和热效率随之下降。本文还对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光学效率和热效率进行正交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八种因素对光学效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线沿z轴入射角度、光线沿x轴入射角度、抛物面反射率、抛物面与吸热器距离、吸热器吸收率、开口宽度、遮挡长度、直接太阳辐照度;六种因素对热效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线沿z轴入射角度、抛物面反射率、光线沿x轴入射角度、直接太阳辐照度、吸热器吸收率、抛物面与吸热器距离。
【学位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K51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
    2.1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组成
    2.2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物理模型
        2.2.1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总光通量
        2.2.2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光学效率
        2.2.3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损失
        2.2.4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功率
        2.2.5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
第三章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光学性能研究
    3.1 概述
        3.1.1TracePro简介
        3.1.2Monte Carlo光线追迹法原理
    3.2 光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3.2.1 直接太阳辐照度
        3.2.2 抛物面反射率
        3.2.3 吸热器吸收率
        3.2.4 抛物面与吸热器距离
        3.2.5 腔体遮挡面积
        3.2.6 开口宽度
        3.2.7 布管方式
        3.2.8 光线沿坐标轴的入射角度
    3.3 小结
第四章 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学性能研究
    4.1 概述
        4.1.1 Fluent简介
        4.1.2 Fluent数学计算模型
        4.1.3 Fluent边界条件
        4.1.4 Fluent收敛原则
    4.2 热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4.2.1 直接太阳辐照度
        4.2.2 抛物面反射率
        4.2.3 吸热器吸收率
        4.2.4 抛物面与吸热器距离
        4.2.5 腔体遮挡长度
        4.2.6 布管方式
        4.2.7 工质入口速度
        4.2.8 管长
        4.2.9 不同工质
        4.2.10 纳米流体的体积份额
        4.2.11 纳米流体的粒径
        4.2.12 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4.2.13 光线沿坐标轴的入射角度
    4.3 小结
第五章 集热器的光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正交分析
    5.1 概述
        5.1.1 直观分析法
        5.1.2 方差分析法
    5.2 光学性能的正交分析
    5.3 热学性能的正交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明,黄良甫,罗崇泰,安栋梁,孙燕杰,王多书,郭俊涛;空间用平板形菲涅耳透镜的设计和光学效率研究[J];光电工程;2001年05期

2 俞善乐;软质PVC塑料平板Fresnel圆透镜设计与制造[J];太阳能学报;1989年02期

3 徐众;刘黔;邹敏;黄平;吴恩辉;李军;侯静;;线性菲涅耳集热器的光学效率分析[J];太阳能;2014年04期

4 李维谦;;沟槽变异对菲涅耳透镜光学效率的影响[J];制造业自动化;2007年08期

5 陈洪亮,郑振宏,吴文;FPV-CPC集热器光学性能[J];太阳能学报;1987年02期

6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雪;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2 冯志康;槽式线聚焦腔体聚光特性优化与系统热性能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明;三种低倍聚光比CPC的对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41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41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1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