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餐厨垃圾厌氧处理制沼工艺及菌群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6 13:27
   本研究利用新型设计制作的中试厌氧处理系统对工厂产生的餐厨垃圾废液和废渣进行了处理。中试厌氧处理系统主要由800L高固反应器(HighSolid Reactor)、200L缓冲罐和1000L新型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pflowSolidReactor)组成,其中新型USR反应器是根据传统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改进而来,去除了传统UASB反应器内的三相分离器等构件,采用空间结构来实现反应器内固液分离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USR反应器的启动、进料浓度对单相USR反应器运行影响、进料含固率(TS)对两相反应系统运行影响、USR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甲烷菌群结构变化和优势菌属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新型USR反应器在在5%进料浓度、1 kgCOD/(m3·d)有机负荷率(OLR)下启动运行。运行到第30天时,反应器内pH、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趋于稳定,反应器处理效率和产甲烷效率达到稳定。(2)USR单相运行中,当进料浓度为11%,运行负荷6.7-7.3 kgCOD/(m3 ·d)。此条件下USR反应器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82%以上,甲烷产率最高达到303L/kgCODremoval。进料浓度达到 33.2%时,OLR 到达 18 kgCOD/(m3·d)左右,此时USR反应器内VFA大量积累,pH变的不稳定,COD去除率下降到50%以下,甲烷产率也最低下降到104L/kgCODremoval。(3)两相厌氧体系运行中,进料含固率在6%以下时,HSR对餐厨垃圾固体残渣去除效果明显,可以保证进入USR反应器内液体中固体含量小于1.5%,USR反应器COD去除率也同样保持在81%左右,甲烷产率最高达到291 L/kgCODremoval。当原料TS大于6%时,HSR对餐厨垃圾残渣处理效果偏差,排液TS达到1.8%以上,同时USR反应器COD去除率和甲烷产率也受到影响,出现明显的降低。原料含固率的上升对反应体系显示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4)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反应器内菌群结构和优势菌属。发现在进料浓度不同的情况下,反应器内产甲烷群架的结构和优势菌属都发生了变化,当Methanosaeta(甲烷丝菌属)为USR反应器内优势菌属时,反应器处理效率和甲烷产率都比Methanospirillum(甲烷螺菌属)为优势产甲烷菌属时要高。建立Methanosaeta为优势菌属的条件为反应器负荷为6.7-7.3 kgCOD/(m3·d)、VFA浓度低于300mg/L,TS含量为 2.2-2.5%。
【学位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216.4;X79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餐厨垃圾概述
    1.2 餐厨垃圾特性
    1.3 餐厨垃圾的管理现状
    1.4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
        1.4.1 非资源化处理技术
        1.4.2 资源化处理技术
    1.5 厌氧消化技术
        1.5.1 厌氧消化原理
        1.5.2 厌氧消化微生物学
        1.5.3 厌氧消化过程物质的降解
        1.5.4 厌氧消化工艺
        1.5.5 厌氧消化反应器
        1.5.6 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
        1.6.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
        1.6.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点
        1.6.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厌氧反应器系统
        2.1.4 餐厨垃圾和接种污泥
    2.2 试验设计
        2.2.1 USR反应器的启动
        2.2.2 USR反应器的运行
        2.2.3 HSR和USR反应器的联合运行
    2.3 分析方法
        2.3.1 pH的测定
        2.3.2 TS的测定
        2.3.3 COD的测定
        2.3.4 SVI的测定
        2.3.5 VFA的测定
        2.3.6 沼气产量及甲烷含量的测定
    2.4 USR反应器菌群分析
        2.4.1 污泥样品中DNA的提取
        2.4.2 DNA样品的质量检测
        2.4.3 高通量测序
        2.4.4 序列的筛选
        2.4.5 测序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SR)反应器启动过程
        3.1.1 USR反应器启动过程中COD变化情况
        3.1.2 USR反应器启动过程中TS和pH的变化情况
        3.1.3 USR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甲烷产量和甲烷产率的变化情况
    3.2 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SR)单相运行
        3.2.1 进料浓度对USR反应器内有机负荷率和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3.2.2 进料浓度对USR反应器内VFA和pH变化情况
        3.2.3 进料浓度对USR反应器内TS和SVI的变化情况
        3.2.4 进料浓度对USR反应器内甲烷产率的变化情况
    3.3 两相高固反应器(HSR)和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SR)的联合运行
        3.3.1 进料含固率对HSR和USR反应器内COD去除率和OLR的变化情况
        3.3.2 进料含固率对HSR和USR反应器内VFA和pH的变化情况
        3.3.3 进料含固率对HSR和USR反应器内TS和SVI的变化情况
        3.3.4 进料含固率对HSR和USR反应器内甲烷产率的变化情况
    3.4 单相USR反应器古菌菌群分析
        3.4.1 OTU聚类展示
        3.4.2 进化关系分析
        3.4.3 菌落结构分析
        3.4.4 属水平上菌属丰度类分析
        3.4.5 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雪海,俞凯觎;餐厨垃圾的管理和处置[J];今日科技;2003年10期

2 ;杭州市加强餐厨垃圾管理[J];环境卫生工程;2003年04期

3 俞觊觎,沈雪海;餐厨垃圾的管理和处置[J];杭州科技;2004年02期

4 方战强;吴坚;鲍伦军;;餐厨垃圾处置方法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唐敏;熊强;;重庆城市餐厨垃圾管理对策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2期

6 赵蔚蔚;闫永强;;沈阳市餐饮业餐厨垃圾性状及产生量的调查[J];环境卫生工程;2007年02期

7 ;北京市餐厨垃圾规范管理试点工作正式启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7年05期

8 王莉;刘应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餐厨垃圾产生量预测的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潘丽爱;张贵林;付瑶;蒲红艳;;餐厨垃圾好氧降解工艺的优化试验研究[J];粮油加工;2009年09期

10 ;重庆市严处擅运餐厨垃圾行为[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冯磊;寒冷地区餐厨垃圾干发酵及沼气微氧脱硫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翟宁宁;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稳定性及高效产气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石姗姗;餐厨垃圾糖化液发酵制丁醇及糖化残渣堆肥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永梅;餐厨垃圾碳源的有效回收与强化脱氮原理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田宇;餐厨垃圾生化降解系统的优化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叶志隆;餐厨垃圾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与双水相分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邹德勋;以菌糠为调理剂的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及其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何清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检测系统开发与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胡新军;利用大头金蝇幼虫生物转化餐厨垃圾的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营军;杭州市餐厨垃圾现状调查及其厌氧沼气发酵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詹爱平;餐厨垃圾的源头减量处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苗珍珍;餐厨垃圾管理的法律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连红民;干式厌氧消化法处理餐厨垃圾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吴清莲;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红明;脱脂餐厨垃圾燃烧及灰熔融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智博;天水市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路线及主体工艺设计[D];兰州大学;2013年

8 王勇;基于改进型蚁群算法的餐厨垃圾收运路线优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刘继舟;餐厨垃圾水解酸化过程中乳酸与丙酸含量的控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10 黄燕冰;餐厨垃圾高温干式厌氧消化工艺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3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73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