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风力机专用翼型表面微结构减阻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23:23
   风力机风能利用率与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可靠性和风力机叶片翼型的气动特性密切相关。研究翼型表面微结构的减阻增升特性对提高翼型气动性能、增加风力机风能利用系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简单有效的减阻技术将为风力发电的长远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以现有的风力机专用翼型DTU-LN221和Ris(?)-A1-21光滑翼型试验为依托,基于ANSYS Fluent软件,结合理论分析,通过选择Transition SST模型进行光滑翼型的数值模拟,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和数值计算的可靠性验证,为进一步开展表面微结构的研究奠定基础。对比两种翼型的几何和气动特性可知,DTU-LN221翼型具有更好的气动特性,且从前缘附近几何型线及表面压力系数特性可知,该翼型对表面粗糙度的敏感性更低。采用SST k-ω模型对混合网格划分得到的表面微结构翼型模型进行数值研究。从微结构布置位置、尺寸和形状3方面对DTU-LN221翼型进行研究,在翼型吸力面0.6c之前布置表面微结构可在大攻角下获得一定的增升效果;该翼型在设计攻角范围内受表面微结构的影响较小,只在V型沟槽宽高值为0.13mm附近以及沟槽底角控制在56°附近很小范围内大攻角下产生一定的减阻增升效果;具有间距的V型沟槽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减阻增升效果比无间距的沟槽差。从微结构位置、尺寸、所占长度、沟槽\小肋形状、攻角和雷诺数六个方面对Ris(?)-A1-21翼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吸力面有效范围内靠后布置的V沟槽效果更好;在吸力面布置相同沟槽的同时,在压力面布置V沟槽效果更好。尺寸和数量相差较少时,对减阻效果影响较小;数量相差较大时,数量多的沟槽方案产生的减阻率、升阻比增率更优,而增升率小于数量较少的方案。相同尺寸、数量的沟槽和小肋减阻增升效果相近。失速攻角之前,微结构减阻增升效果随攻角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方案产生的增升率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减阻率和升阻比增率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该翼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减阻率为16.224%,最大增升率为14.796%。从升阻力值的粘性分量和压差分量、表面压力系数、速度分布、壁面剪切应力、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6个方面对两种翼型有效表面微结构的减阻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升阻力系数中压差分量的变化率对总系数值的增加或减小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粘性分量的变化率对总系数的变化率影响很小。表面微结构减小了吸力面表面压力系数、增加了压力面表面压力系数,即使得表面压力系数积分面积增加,从而升力系数增加。沟槽能有效地留住进入的空气,使其形成“微型空气轴承”,使得表面边界层被抬高,同时减小边界层内能量耗散,降低沟槽后边界层的厚度,这是表面微结构减阻的本质机理。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K83
【部分图文】:

风能利用系数,理论最大值,功率系数,风轮


1976年,由WilsonW推导出的风力机理想最大风能利用系数位max的计算公式考虑了??翼型阻为的影响。取叶片数公为3,根据式(1-1)绘制出位max随叶尖速比厶升阻比??C//Q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1所示。??C?二??些?f任¥1^)1?.11、??Pmax?27?[?1.48?+?(5'^'?-?0.04)A?+?0.0025A"?+?、,??式中,。胃表示理想最大风能利用系数,2表示叶尖速比,公表示叶片数,。表示翼??型阻力系数,Q表示翼型升力系数,CVQ表示翼型升阻比。??C/C=20??三?0.6.?C/C^=40??I?:? ̄C/C=60??§?化5:?—c,化d=8〇??0.4;?/C?.?C,^,=100??I?:?/?'、'、'、?-C(/=〇??^?0-3:?/?贝巧巧巧?Betz?Limit??歷4?'??誦。??W?0?D〇?5?10?巧?20??叶尖速比?Tip?speed?ratio??图1.1理想最大风能利用系数特性图??注:风轮可获得的功率系数的理论最大值称为贝兹极限(Betz?Limit)。??由图1.1可知,对于3叶片风力机而言,W风力机运行在常规叶尖速比为8时考虑,??

示意图,技术原理,合成射流


圆管内气体振动从而在孔外产生祸环现象。第一个将合成射流技术应用于流动控制的是??Wiltse[i0咽队,1993年,他们在一个水为直径为4.34cm、中屯、线速度为4m/s的方形导管??出口面放置具有四个共同作用的电压制动器W产生空气喷射效果。图1.3为采用合成射流??控制技术的翼型内部示意图[11],2011年,DavWe团队采用机械活塞产生间隙合成射流,用??来研究超高升力、低压祸轮叶片在给定逆压梯度下边界层转披与分离的发展,研究表明,??主动装置可W通过强逆压梯度控制低雷诺数下产生的层流分离调泡。2013年,Lin[W团队??在NACA633018翼型前缘12%弦长处沿展向布置一个合成射流W激发过流,并在雷诺数??8.0X104工况下获得了减阻增升的效果。??图1.3合成射流控制技术示意图[11]??等离子体减阻控制技术在翼型上的应用原理图如1.4所示tW,由图可知,需要借助布??置在翼型表面的电极使表面空气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产生的离子在不均匀电场的作用下??定向运动,扰动流场,从而实现流动控制的目的。1995年,Cavalieri^4]将单极介质阻挡放??电流动控制设备称为等离子体制动器。2003年

示意图,合成射流,控制技术,示意图


3??使翼型表面流动延迟到运行在雷诺数为2.〇xl〇7时才发生转挟。??图1.2传统吹吸气技术原理图n??合成射流减阻控制技术又名零质量射流技术,其工作原理发现于1950年IngardM团??队开展的有关孔口声阻抗大小与循环效果之间非线性关系的试验中,试验表明,声波可使??圆管内气体振动从而在孔外产生祸环现象。第一个将合成射流技术应用于流动控制的是??Wiltse[i0咽队,1993年,他们在一个水为直径为4.34cm、中屯、线速度为4m/s的方形导管??出口面放置具有四个共同作用的电压制动器W产生空气喷射效果。图1.3为采用合成射流??控制技术的翼型内部示意图[11],2011年,DavWe团队采用机械活塞产生间隙合成射流,用??来研究超高升力、低压祸轮叶片在给定逆压梯度下边界层转披与分离的发展,研究表明,??主动装置可W通过强逆压梯度控制低雷诺数下产生的层流分离调泡。2013年,Lin[W团队??在NACA633018翼型前缘12%弦长处沿展向布置一个合成射流W激发过流,并在雷诺数??8.0X104工况下获得了减阻增升的效果。??图1.3合成射流控制技术示意图[11]??等离子体减阻控制技术在翼型上的应用原理图如1.4所示tW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晓玲;樊彦亭;;一种基于表面微结构提高LED光提取率的方法[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蒋尹爽;宋正勋;董莉彤;余烨;王作斌;尹福昌;;表面微结构化探测器的灵敏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3 朱永伟;王占和;范仲俊;云乃彰;;摩擦副表面微结构及其超声复合电加工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24期

4 张文龙;周平;吴承伟;;微柱和微管阵列结构表面的抗热冲击特性[J];力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张云电,赵峰,汪新中;气缸工作表面微结构数控激光成形机[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06期

6 单以洪;冯仕猛;王坤霞;田嘉彤;徐华天;周玲;杨树泉;鞠雪梅;;单晶硅表面微结构调节技术的改进[J];硅酸盐学报;2012年06期

7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梅浩;新型表面微结构硅及其在太阳能热电系统应用的研究与探索[D];重庆大学;2011年

2 阳雪兵;小径高速液体悬浮主轴热动力润滑特性与表面微结构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杰林;贝壳表面微结构特征分析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2 郭亚杰;表面微结构对表面润湿性和粘附性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张敬大;基于光干涉法的超精密车削表面微结构在位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石亚丽;风力机专用翼型表面微结构减阻特性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5 王晓楠;不同试验条件下表面微结构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王宪良;钛合金表面微结构的微细加工及水溶液摩擦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高海平;分子自组装在表面微结构防污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谢国涛;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制备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文龙;仿生表面微结构的热防护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郑彬;基于表面微结构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减阻降温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7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77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