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传动机构误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08:47
太阳能集热发电是新能源利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其中碟式太阳能集热发电效率高、开发潜力大。碟式太阳能集热发电是点聚焦集热发电设备,其在工作时需要与设置配套的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来辅助完成太阳位置跟踪工作。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的跟踪精度会直接影响设备的发电效率,深入开展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精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出发,具体分析了引起误差的各种因素,包括控制系统误差、传动机构误差、其它部分误差等。由于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传动机构误差会随着传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强的研究可行性以及较大的优化空间,因此,文章以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传动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在已有的1kW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工作平台的基础上,研究设备跟踪精度不高的原因,选择跟踪精度尽可能高的传动机构与其匹配。并根据传动机构特性推导高度角以及方位角方向的驱动方程,建立传动机构三维模型。文章中高度角拟使用丝杠螺母传动机构,方位角拟使用双蜗杆单蜗轮传动机构。最后,利用ADAMS软件强大的仿真分析能力,对建立的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传动机构三维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和动力学仿真,并...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启示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误差分析
2.1 引言
2.2 控制系统误差
2.2.1 软件系统误差
2.2.2 硬件系统误差
2.3 传动机构误差
2.3.1 回转传动机构误差
2.3.2 直线传动机构误差
2.4 其它部分误差
2.4.1 工作平台误差
2.4.2 安装连接误差
2.4.3 润滑和密封造成的误差
2.4.4 风载造成的误差
2.5 小结
第三章 传动系统构建及驱动方程推导
3.1 引言
3.2 传动系统构建
3.2.1 工作平台简介
3.2.2 传动机构选取
3.3 传动机构驱动方程推导
3.3.1 驱动方程推导基础
3.3.2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3.3.3 驱动方程推导
3.4 小结
第四章 仿真结果分析及误差计算
4.1 引言
4.1.1 仿真软件简介
4.1.2 传动机构三维模型
4.2 运动学误差计算
4.2.1 高度角运动学分析
4.2.2 方位角运动学分析
4.2.3 动学误差合成
4.3 主驱动机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仿真
4.3.1 丝杠角速度及角加速度仿真
4.3.2 蜗杆角速度及角加速度仿真
4.4 动力学仿真分析
4.4.1 传动机构力学仿真
4.4.2 传动机构受力形变误差分析
4.5 主要部件模态分析
4.5.1 高度角传动机构模态分析
4.5.2 方位角传动机构模态分析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论文、专利、奖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斯特林发动机与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J]. 唐大伟,李铁,桂小红. 新材料产业. 2012(07)
[2]一种新型太阳能跟踪系统的研究[J]. 邸斌,宋宏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12(02)
[3]重载静压丝杠螺母结构设计[J]. 焦建华,李立强,姜辉,郝峻崧.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2(03)
[4]基于经纬度计算的太阳自动跟踪系统[J]. 孙玉巍,石新春,王丹,黄天富. 中国电力. 2011(11)
[5]丝杠螺母副升降机构动力学稳定性分析[J]. 张武,高启坤,杨晓苞,景素芳,王柯平. 火控雷达技术. 2011(02)
[6]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发电系统最新进展[J]. 刘建明,陈革,章其初. 中外能源. 2011(04)
[7]用于碟式太阳能聚能器的太阳自动跟踪系统研制[J]. 尤力,周建江. 信息化研究. 2011(01)
[8]全天候太阳方位跟踪控制系统的设计[J]. 左云波,徐小力,白廷柱,乔道鄂. 可再生能源. 2011(01)
[9]基于图像识别的太阳跟踪方法研究[J]. 王静波,王竞涛. 科技风. 2010(20)
[10]特大型低速重载减速器的结构分析[J]. 袁海洋,陶定新,张峰. 矿山机械. 2010(18)
硕士论文
[1]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模型构建和优化研究[D]. 何坚.兰州理工大学 2011
[2]聚光光伏跟踪系统设计与优化[D]. 王高志.武汉理工大学 2011
[3]基于图像处理的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刘淼生.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基于DSP的高精度太阳能跟踪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关继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5]基于聚光型光伏模组的太阳跟踪系统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D]. 卢鑫.长春理工大学 2010
[6]太阳能发电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丁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7]槽式太阳能聚热装置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张四全.河南科技大学 2009
[8]计算机控制双轴太阳跟踪系统及其偏差检测[D]. 廖锦城.武汉理工大学 2008
[9]斯特林发动机及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模拟和优化[D]. 杨征.北京工业大学 2008
[10]双轴跟踪碟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D]. 王尚文.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4687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启示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碟式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误差分析
2.1 引言
2.2 控制系统误差
2.2.1 软件系统误差
2.2.2 硬件系统误差
2.3 传动机构误差
2.3.1 回转传动机构误差
2.3.2 直线传动机构误差
2.4 其它部分误差
2.4.1 工作平台误差
2.4.2 安装连接误差
2.4.3 润滑和密封造成的误差
2.4.4 风载造成的误差
2.5 小结
第三章 传动系统构建及驱动方程推导
3.1 引言
3.2 传动系统构建
3.2.1 工作平台简介
3.2.2 传动机构选取
3.3 传动机构驱动方程推导
3.3.1 驱动方程推导基础
3.3.2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3.3.3 驱动方程推导
3.4 小结
第四章 仿真结果分析及误差计算
4.1 引言
4.1.1 仿真软件简介
4.1.2 传动机构三维模型
4.2 运动学误差计算
4.2.1 高度角运动学分析
4.2.2 方位角运动学分析
4.2.3 动学误差合成
4.3 主驱动机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仿真
4.3.1 丝杠角速度及角加速度仿真
4.3.2 蜗杆角速度及角加速度仿真
4.4 动力学仿真分析
4.4.1 传动机构力学仿真
4.4.2 传动机构受力形变误差分析
4.5 主要部件模态分析
4.5.1 高度角传动机构模态分析
4.5.2 方位角传动机构模态分析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论文、专利、奖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斯特林发动机与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J]. 唐大伟,李铁,桂小红. 新材料产业. 2012(07)
[2]一种新型太阳能跟踪系统的研究[J]. 邸斌,宋宏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12(02)
[3]重载静压丝杠螺母结构设计[J]. 焦建华,李立强,姜辉,郝峻崧.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2(03)
[4]基于经纬度计算的太阳自动跟踪系统[J]. 孙玉巍,石新春,王丹,黄天富. 中国电力. 2011(11)
[5]丝杠螺母副升降机构动力学稳定性分析[J]. 张武,高启坤,杨晓苞,景素芳,王柯平. 火控雷达技术. 2011(02)
[6]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发电系统最新进展[J]. 刘建明,陈革,章其初. 中外能源. 2011(04)
[7]用于碟式太阳能聚能器的太阳自动跟踪系统研制[J]. 尤力,周建江. 信息化研究. 2011(01)
[8]全天候太阳方位跟踪控制系统的设计[J]. 左云波,徐小力,白廷柱,乔道鄂. 可再生能源. 2011(01)
[9]基于图像识别的太阳跟踪方法研究[J]. 王静波,王竞涛. 科技风. 2010(20)
[10]特大型低速重载减速器的结构分析[J]. 袁海洋,陶定新,张峰. 矿山机械. 2010(18)
硕士论文
[1]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模型构建和优化研究[D]. 何坚.兰州理工大学 2011
[2]聚光光伏跟踪系统设计与优化[D]. 王高志.武汉理工大学 2011
[3]基于图像处理的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刘淼生.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基于DSP的高精度太阳能跟踪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关继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5]基于聚光型光伏模组的太阳跟踪系统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D]. 卢鑫.长春理工大学 2010
[6]太阳能发电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丁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7]槽式太阳能聚热装置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张四全.河南科技大学 2009
[8]计算机控制双轴太阳跟踪系统及其偏差检测[D]. 廖锦城.武汉理工大学 2008
[9]斯特林发动机及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模拟和优化[D]. 杨征.北京工业大学 2008
[10]双轴跟踪碟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D]. 王尚文.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4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95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