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热解气燃烧设备的研制与试验
发布时间:2021-01-22 03:58
生物质热解是一种热化学转化技术,可以将农作物秸秆或薪柴等转换为品质较高的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热点之一。生物质热解产生的高温气体称为生物质热解气,经除尘、冷凝、除焦等工艺过程分别得到不可冷凝气(即生物质燃气)和可冷凝气(包括生物质焦油、木醋液和水蒸汽)。生物质燃气可以直接用于燃烧,经冷凝得到的焦油可以作为重要化工原料。目前生物质热解技术后端产业链尚未完全打开,焦油未被得到有效利用且除焦过程中易造成二次污染,大量焦油被就地掩埋,给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解决生物质热解气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利用生物质热解气直接燃烧技术,设计了一台生物质热解气燃烧设备,生物质热解气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供于该燃烧设备燃烧,其结构主要包括燃烧器、供风系统、燃烧室及换热器等。燃烧室中设计了催化裂解装置,生物质热解气燃烧的同时进行催化裂解反应,探索催化剂在燃烧过程中对生物质热解气的影响。试验气源来自连续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本文以花生壳为原料,在炭化温度为500℃、热解时间30min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热解炭化。试验结果表明:当生物质热解气的过剩空气系数为1.16时,燃烧效率达到最大值;与天然气相比,生物...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现状
1.2.2 燃气燃烧器分类及性能特点
1.2.3 国外燃气燃烧器研究
1.2.4 国内燃气燃烧器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2.1 生物质热解炭气联产设备
2.2 生物质热解气特性
2.2.1 生物质热解气的物理特性
2.2.2 生物质热解气的燃烧计算
2.3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设备总体结构
2.3.1 燃烧设备设计原则
2.3.2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器类型
2.3.3 设备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3.3.1 设备整机结构
2.3.3.2 设备整机工作原理
2.3.3.3 设备主要参数
3 关键零部件的选型和设计
3.1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器的设计
3.2 生物质热解气设备燃烧室的设计
3.3 换热器的设计
3.3.1 传热量的计算
3.3.2 传热系数
3.3.3 平均温差
3.3.4 传热面积
3.4 控制系统设计
3.4.1 PLC的选型
3.4.2 传感器的选择
3.4.3 MCGS组态软件的设计
3.4.3.1 MCGS工程建立
3.4.3.2 组态画面设计与控制流程
4 样机试制与试验
4.1 样机试制
4.2 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材料
4.2.2.1 试验原料
4.2.2.2 试验参数与仪器
4.2.2.3 试验技术路线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感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附表 1
附表 2
附表 3
附表 4
本文编号:2992506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现状
1.2.2 燃气燃烧器分类及性能特点
1.2.3 国外燃气燃烧器研究
1.2.4 国内燃气燃烧器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2.1 生物质热解炭气联产设备
2.2 生物质热解气特性
2.2.1 生物质热解气的物理特性
2.2.2 生物质热解气的燃烧计算
2.3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设备总体结构
2.3.1 燃烧设备设计原则
2.3.2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器类型
2.3.3 设备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3.3.1 设备整机结构
2.3.3.2 设备整机工作原理
2.3.3.3 设备主要参数
3 关键零部件的选型和设计
3.1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器的设计
3.2 生物质热解气设备燃烧室的设计
3.3 换热器的设计
3.3.1 传热量的计算
3.3.2 传热系数
3.3.3 平均温差
3.3.4 传热面积
3.4 控制系统设计
3.4.1 PLC的选型
3.4.2 传感器的选择
3.4.3 MCGS组态软件的设计
3.4.3.1 MCGS工程建立
3.4.3.2 组态画面设计与控制流程
4 样机试制与试验
4.1 样机试制
4.2 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材料
4.2.2.1 试验原料
4.2.2.2 试验参数与仪器
4.2.2.3 试验技术路线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感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附表 1
附表 2
附表 3
附表 4
本文编号:2992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99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