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技术的农宅应用机理与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9 12:37
  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器成本低廉、寿命期长、抗老化性好,为改变传统农村住宅的非环保采暖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然而现阶段的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器仅是一种末端集热设备,针对其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若能提升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探索该系统与农村住宅其他能源设备的耦合机理,建立成熟的建筑一体化构成模式,将突破该类型集热系统的发展瓶颈问题,进一步拓展太阳能采暖技术在农村住宅中的一体化应用。对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热性能进行了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其实验室集热效率在51%~52%之间。于山东菏泽一农宅进行了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项目在冬季的室内卧室温度为12.1~15.0℃,系统的平均集热效率为50.63%。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热性能符合相关行业要求,具有全部或部分替代传统能源采暖的可能性。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器的传热过程与热性能。针对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器建立了计算方法,设计了参照模型,分别分析了空气温度、太阳辐照强度、采光面积、翅片宽度、翅片厚度、盖板层数、盖板厚度、盖板透过率、质量流量及进口温度对其的影响,并由此设计出优化的集热器模型。将优化模型与参照模型进行对...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技术的农宅应用机理与优化设计研究


图1.3陶瓷太阳能集热模块分解透视图(Michae丨A.?Davis)??1989年,沙特阿拉伯学者Ali?A.?Badran介绍了其对于一种全新的陶瓷制品??——细流式陶瓷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探宄I181

平面形状,钛黑,集热板,生产线


?该生产工艺成本低廉,且绿色可持续。以钒钛黑瓷作为集热涂层,多孔立体网状??的涂层结构形成“阳光陷讲’’(图1.5),使光线在板的表面反复折射,其阳光吸收??比达0.94,且几乎不随时间不衰减,可与建筑同寿命。??遍??图1.5多孔立体网状表面结构(Jianhua?Xu?eta丨丨2丨丨)??1987年,徐淑常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提出了钒钛黑瓷太阳板和太阳瓦的概念与??陶瓷太阳能集热工程雏形。然此论文篇幅很小,所提出的想法亦仅停留在概念??阶段。??1990年,刘鉴民与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宄所及山东省淄博卫生陶瓷厂合作??研宄了中国自主产权的黑色陶瓷平板太阳能集热器I23]。这种集热器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曹树梁发明的钒钛黑瓷制造工艺。刘鉴民的论文率先介绍了该集热器的原??理与性能,并测试出其日平均效率为46.1%。至此,中国对陶瓷集热装置,特别??是陶瓷平板集热器的研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曹树梁团队发明了以普通陶瓷为基体成型,经f燥后以多孔钒钛黑??瓷喷黑并烧制而成的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器。该集热板的生产方法简单??(图??1?_6)。平面形状多为正方形,规格多样(表1.1?).。目前市场售价约为180元/m2,??大规模生产成本仅为50元/m2。这种集热板平面形状为方形

平面形状,表面结构,钒钛,黑瓷


?该生产工艺成本低廉,且绿色可持续。以钒钛黑瓷作为集热涂层,多孔立体网状??的涂层结构形成“阳光陷讲’’(图1.5),使光线在板的表面反复折射,其阳光吸收??比达0.94,且几乎不随时间不衰减,可与建筑同寿命。??遍??图1.5多孔立体网状表面结构(Jianhua?Xu?eta丨丨2丨丨)??1987年,徐淑常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提出了钒钛黑瓷太阳板和太阳瓦的概念与??陶瓷太阳能集热工程雏形。然此论文篇幅很小,所提出的想法亦仅停留在概念??阶段。??1990年,刘鉴民与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宄所及山东省淄博卫生陶瓷厂合作??研宄了中国自主产权的黑色陶瓷平板太阳能集热器I23]。这种集热器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曹树梁发明的钒钛黑瓷制造工艺。刘鉴民的论文率先介绍了该集热器的原??理与性能,并测试出其日平均效率为46.1%。至此,中国对陶瓷集热装置,特别??是陶瓷平板集热器的研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曹树梁团队发明了以普通陶瓷为基体成型,经f燥后以多孔钒钛黑??瓷喷黑并烧制而成的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器。该集热板的生产方法简单??(图??1?_6)。平面形状多为正方形,规格多样(表1.1?).。目前市场售价约为180元/m2,??大规模生产成本仅为50元/m2。这种集热板平面形状为方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方农村清洁供暖技术路径分析[J]. 李忠.  建设科技. 2017(18)
[2]济南太阳能热利用率分析[J]. 梁若冰,方亮,郭敏,谢晓娜.  节能. 2017(09)
[3]SCADA系统在清洁能源供热领域中的应用[J]. 舒戈.  中国高新区. 2017(13)
[4]居民冬季取暖现状及清洁取暖接受意愿调研分析——以河北省试点地区为例[J]. 赵艺博,武菁,张斌,马洪旺,张欣悦,杨洋.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7)
[5]西北农村单体住宅太阳能主动采暖效果试验[J]. 李金平,司泽田,孔莹,王磊,甄箫斐.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1)
[6]平板型双流道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性能研究[J]. 王林军,高章维,张东,刘伟.  太阳能学报. 2016(10)
[7]钒钛黑瓷太阳能家用热电装置设计及热电效能测试[J]. 马兰,谢志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3)
[8]利用攀西钒资源研究开发钒功能材料展望[J]. 杨绍利,马兰,刘金凤,雷卓君.  钢铁钒钛. 2016(02)
[9]2013十项全能太阳能建筑竞赛中绿色建筑的技术共性[J]. 陈德胜,吴云涛,安艳华.  装饰. 2015(07)
[10]高寒地区陶瓷太阳能集热系统的应用研究[J]. 严军,乔建华.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博士论文
[1]寒旱地区绿色单体建筑室内舒适度研究[D]. 刁荣丹.兰州理工大学 2016
[2]双效陶瓷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及建筑集成设计研究[D]. 何文晶.天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青岛某新农村供热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 潘晋.山东建筑大学 2015
[2]利用钒钛尾渣制备黑瓷及其太阳能集热应用[D]. 李国伟.西华大学 2015
[3]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地辐射采暖系统的研究[D]. 刘阿凤.西安工程大学 2015
[4]平板集热的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性能研究[D]. 顾明.大连理工大学 2014
[5]与新型农村绿色建筑一体化的供能系统性能研究[D]. 马思聪.兰州理工大学 2014
[6]温室太阳能与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研究[D]. 陈华山.昆明理工大学 2013
[7]陶瓷太阳板集热器集热性能分析[D]. 任川山.河北工程大学 2013
[8]寒冷地区多能互补热泵系统的性能实验研究[D]. 赵沁童.兰州理工大学 2013
[9]生物质锅炉辅助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研究[D]. 李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10]不同热源供暖性能的比较与评价研究[D]. 张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06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006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d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