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基草酸二甲酯和丁二酸酐催化转化及其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1 02:31
  化石燃料的开发使用推进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因其资源丰富、碳中性、低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其资源化利用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传统的生物质转化方法通常存在污染高,效率低等缺点,因此开发新的生物质及其衍生物转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进行了以生物质衍生物为原料,将其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以期为生物质资源化提供一条新思路。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热催化氢化生物质基草酸二甲酯产乙二醇的研究(见第二章);第二部分为催化转化生物质基丁二酸酐产γ-丁内酯和琥珀酰亚胺的研究(见第三、第四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二章研究了水热条件下以廉价易得的金属为还原剂,以常见过渡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生物质基草酸二甲酯合成乙二醇。通过考察催化剂和还原剂的用量、反应温度、时间及压力等,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研究发现,当使用7 mmol Cu2O为催化剂,30 mmol Zn为还原剂,在250 oC,2 h,30%填充率的条件下,乙二醇的收率达到...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生物质基草酸二甲酯和丁二酸酐催化转化及其机理的研究


近两年新能源利用情况

柴油,产量,生物质,生物质资源


生物柴油的全球生产量已经达到 2910 万吨。综上所述,生物质在未来世界能源环境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3 近几年全球生物质柴油产量Fig. 1-3 Global output of bio-fuels in recent years.1.2 生物质及其资源化研究概述目前,国内外对于生物质资源化的研究很多,其中如何将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是研究的重点。生物质资源化处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类(见图 1-5)。第一类:燃烧法,由于其低的资源利用率和恶劣的环境效应,基本被淘汰;第二类:热化学转化法,通过将生物质加热处理,将其制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或燃料[8, 9];第三类:生物化学法,在酶或者微生物的作用下将生物质发酵水解;第四类:化学法,

剖面图,内衬,反应器,剖面图


实验采用草酸二甲酯(≥ 98%,Aladdin Chemistry Co. Ltd)作为原料,乙二醇(,TCI Chemistry Co. Ltd)和乙醇酸甲酯(≥98%,Sigma-Aldrich Co. LLC)作外标分析,锌、铁、铝、镁作为还原剂,镍、锰、钴、氧化铜、氧化铝、氧化亚铜氧化二铁、二氧化硅为催化剂。所有催化剂与还原剂为 200 目固体粉末,购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实验中使用去离子水为反应溶剂,实验药品购直接使用。.2 实验装置反应装置为密闭的不锈钢反应釜,内置特氟龙内衬(聚四氟乙烯,容积 30 m于反应物的盛放(图 2-2)。因为在水热反应中,可能存在器壁组分在水热条溶出的现象,采用 Telfon 材料的反应器可避免干扰。反应采用烘箱进行加热(3)。此反应器在加热过程中,内部温度升至反应设定温度的时间大约需要 3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煤代替石油乙烯合成乙二醇”的技术进步[J]. 陈贻盾,李国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9(01)
[2]我国能源现状及某些重要战略对策[J]. 倪维斗,陈贞,李政.  中国能源. 2008(12)
[3]CO2加H2制甲醇技术研究进展[J]. 徐显明.  化工科技市场. 2008(12)
[4]γ-丁内酯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综述[J]. 邱娅男.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34)
[5]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现状及进展[J]. 马志刚,吴树志,白云峰.  能源工程. 2008(05)
[6]浅析我国能源消费现状[J]. 史盼旭,李旭.  消费导刊. 2008(18)
[7]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 刘康,贾青竹,王昶.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8(05)
[8]Cr-Cu/SiO2 催化剂上顺酐和1,4-丁二醇的耦合反应[J]. 沈伟,潘超,杨新艳,徐华龙.  化学学报. 2008(11)
[9]国内外乙二醇的市场分析(一)[J]. 崔小明.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7(23)
[10]Cu-Zn-Ti催化剂上顺酐气相催化加氢制备γ-丁内酯[J]. 胡童杰,张瑞超,沈玉堂,殷恒波,姜廷顺,张锡凤.  工业催化. 2006(09)

硕士论文
[1]生物质热解提质液体燃料综合评价研究[D]. 鲁梨.浙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43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043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