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焦富氮化及脱除二氧化硫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4 16:31
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巨量排放是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二次颗粒物等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诱因,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控制污染物排放已经刻不容缓。活性焦(炭)吸附法具有脱除效率高、投资小、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且可以实现多种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受到广泛的关注。生物质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资源,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CO2近零排放等优点。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吸附剂的制备并将其应用于烟气净化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还能降低吸附剂的生产成本,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以花生壳、玉米秆和玉米芯三种典型农业废弃生物质为原料,在固定床热解活化装置上进行了碳基吸附剂的制备试验,对所得吸附剂进行了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元素分析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测试,结合产率、孔隙结构分布以及表面化学特性等因素对生物质活性焦进行了表征优选。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生物质活性焦的综合产率受活化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不同,三种生物质活性焦综合产率均高于19%;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受活化温度影响显著,在实验研究温度范围(650850℃)内,三种生物质活性焦均在850℃时取得最佳的孔隙结...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2 生物质焦的制备及表征优选
2.1 实验样品和实验台架
2.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2.3 表征优选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焦的富氮试验研究
3.1 有机胺浸渍富氮试验方法
3.2 碳基吸附剂的富氮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2吸附实验">4 固定床SO2吸附实验
4.1实验条件及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富氮焦脱硫前后的表面理化特性分析
4.4 富氮焦脱除二氧化硫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同时脱除硫氮氧化物的实验研究
5.1实验条件及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本文创新和特色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 林伯强,李江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9)
[2]生物质炭化技术及其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J]. 吕豪豪,刘玉学,杨生茂. 浙江农业科学. 2015(01)
[3]碳排放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BP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摘要[J]. 王勇. 国际石油经济. 2014(06)
[4]活性炭表面改性及其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J]. 高峰,王媛,李存梅,徐志雄,张长明,王建龙,李开喜. 新型炭材料. 2014(02)
[5]有机胺改性膨润土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性能研究[J]. 陈超,董宇翔.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6]关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几点思考[J]. 陈运法,朱廷钰,程杰,陈进生,马金珠,刘海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03)
[7]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 郝吉明,程真,王书肖. 环境保护. 2012(09)
[8]脱硫脱硝用活性炭研究进展[J]. 谢新苹,蒋剑春,孙康,卢辛成.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01)
[9]微波改性活性炭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J]. 马双忱,马宵颖,郭天祥,赵毅. 燃料化学学报. 2010(06)
[10]温度对生物质热解产物有机结构的影响[J]. 肖瑞瑞,陈雪莉,周志杰,于广锁. 太阳能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改性处理活性炭纤维吸附氧化脱除SO2/NOX/Hg的研究[D]. 许绿丝.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3536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2 生物质焦的制备及表征优选
2.1 实验样品和实验台架
2.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2.3 表征优选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焦的富氮试验研究
3.1 有机胺浸渍富氮试验方法
3.2 碳基吸附剂的富氮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2吸附实验">4 固定床SO2吸附实验
4.1实验条件及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富氮焦脱硫前后的表面理化特性分析
4.4 富氮焦脱除二氧化硫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同时脱除硫氮氧化物的实验研究
5.1实验条件及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本文创新和特色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 林伯强,李江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9)
[2]生物质炭化技术及其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J]. 吕豪豪,刘玉学,杨生茂. 浙江农业科学. 2015(01)
[3]碳排放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BP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摘要[J]. 王勇. 国际石油经济. 2014(06)
[4]活性炭表面改性及其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J]. 高峰,王媛,李存梅,徐志雄,张长明,王建龙,李开喜. 新型炭材料. 2014(02)
[5]有机胺改性膨润土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性能研究[J]. 陈超,董宇翔.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6]关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几点思考[J]. 陈运法,朱廷钰,程杰,陈进生,马金珠,刘海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03)
[7]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 郝吉明,程真,王书肖. 环境保护. 2012(09)
[8]脱硫脱硝用活性炭研究进展[J]. 谢新苹,蒋剑春,孙康,卢辛成.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2(01)
[9]微波改性活性炭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J]. 马双忱,马宵颖,郭天祥,赵毅. 燃料化学学报. 2010(06)
[10]温度对生物质热解产物有机结构的影响[J]. 肖瑞瑞,陈雪莉,周志杰,于广锁. 太阳能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改性处理活性炭纤维吸附氧化脱除SO2/NOX/Hg的研究[D]. 许绿丝.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3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06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