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艺联合洗井和抽水试验在CGSD-01井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3-11 07:34
天津东丽湖CGSD-01井为地热勘探井,设计井深4000 m,完钻井深4051.68 m。为最大程度清理钻井过程中对含水层的堵塞,本井采用了焦磷酸钠洗井、压缩空气洗井和酸化洗井3种工艺方法联合洗井,并先后进行2次抽水试验。联合抽水试验表明多工艺联合洗井效果理想。本文主要阐述了CGSD-01井洗井及抽水试验实施工艺,以期为今后同类研究及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章来源】: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46(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95CY01井井身结构
绍CGSD-01井多工艺联合洗井及抽水试验实施工艺,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1工程概况CGSD-01井为地热探采结合井,位于天津市东丽区丽湖西南角。工作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准地台(Ⅰ)-华北断坳(Ⅱ)-沧县隆起(Ⅲ)-潘庄凸起(Ⅳ)的中部东侧。CGSD-01井为设计井深4000m直井,覆盖层以下定深取心,完钻井深4051.68m。其实际井身结构(见图1)如下[2]。(1)一开井段:井径444.5mm,深度1469.84m,下入?339.7mm套管;(2)二开井段:井径311.2mm,深度2262.75m,下入?244.5mm套管;(3)三开井段:井径215.9mm,深度4051.68m,下入?177.8mm套管,其中筛管长度320.34m。图1CGSD-01井井身结构Fig.1CasingprogramofwellCGSD-01潘庄凸起分布的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新生界、古生界和中、新元古界。CGSD-01井实际钻探揭露揭层情况见表1。表1实际揭露地层特征[3]Table1Actualexposedstratacharacteristics地层界系组段底板埋深/m地层厚度/m岩性特征新生界(Cz)第四系(Q)新近系(N)明化镇组(Nm)馆陶组(Ng)355355粘土、粉细砂互层上段790435砂岩为主,与泥岩互层下段1160370泥岩为主,与砂岩互层1460300砂砾
2.1焦磷酸钠洗井钻井结束后首先进行焦磷酸钠(Na4P4O7)洗井作业。焦磷酸钠与粘土发生络合作用,形成不易沉淀的水溶性络离子,在压缩空气洗井过程中可排出孔外。同时磷酸根带有强负电荷,可吸附粘土晶体含Ca2+、Al3+、Mg2+棱角部位,使粘土离子之间斥力增强;同时磷酸根离子产生吸附时带进水化膜,增加了粘土颗粒的水化。通过以上分散作用,使井壁的泥皮被逐渐分解成泥糊状,从而达到破坏泥皮的目的[7]。焦磷酸钠洗井溶液浓度一般为0.8%~1.2%,由于CGSD-01井出水层井段施工时间较短,泥浆对井壁的堵塞程度不严重,故选用0.8%浓度的焦磷酸钠洗井溶液。CGSD-01井出水层位为雾迷山二段(3715~4051.68m),根据层位厚度,计算出管内及管外环空间隙体积,配置焦磷酸钠溶液11.27m3。施工前先将钻杆下入井底,通过泥浆泵将焦磷酸钠溶液注入井内,再注入泥浆将焦磷酸钠溶液顶替至3715~4051.68m井段。注入阶段共替出泥浆21m3,浸泡7h后用清水替换焦磷酸钠溶液。2.2压缩空气洗井本井在完成焦磷酸钠洗井后,开始压缩空气洗井作业。通过向井内持续注入高压空气,使井内水柱上下震荡破坏井壁泥皮;同时高压空气推动井内水柱间断性喷出井口,随着井喷,井内瞬时形成负压,井壁裂隙堵塞物被吸入井内,有助于含水层的疏通出水[8]。根据本井水位高度及压缩空气洗井所需气量,选用压力6MPa,风量10m3/min空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丽湖地热钻探CGSD-01井钻完井技术[J]. 和国磊,宋志彬,胡志兴,许本冲,马汉臣,陈浩文,杜垚森.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4)
[2]浮力下管技术在天津东丽CGSD-01地热调查井中的应用[J]. 许本冲,和国磊,宋志彬,马汉臣,秦如雷.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4)
[3]天津东丽湖CGSD-01井取心问题及技术探索[J]. 杜垚森,宋志彬,和国磊,马汉臣,许本冲,陈浩文.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3)
[4]气举-酸化联合洗井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应用[J]. 凌安航,谭扬军. 价值工程. 2018(21)
[5]论地热井洗井及增产工艺技术[J]. 刘咏康. 内燃机与配件. 2017(10)
[6]地热井成井工艺[J]. 安丽丽,刘志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27)
[7]地热井施工流程及工程控制技术探讨[J]. 郝刚强,王智慧,姜亚东. 西部资源. 2015(01)
[8]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的计算机处理与绘图[J]. 刘柏根. 陕西煤炭. 2014(02)
[9]酸化液压技术在地热增产中的应用分析[J]. 王平,宗振海,李振杰,徐云鹏,田光辉.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1(10)
[10]地热井洗井工艺探讨[J]. 任良治,李勤义,熊章华,杨扬,王冠豪,黎立.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S2)
硕士论文
[1]酸化压裂工艺在碳酸盐岩层地热开发中的应用[D]. 徐云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3076110
【文章来源】: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46(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95CY01井井身结构
绍CGSD-01井多工艺联合洗井及抽水试验实施工艺,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1工程概况CGSD-01井为地热探采结合井,位于天津市东丽区丽湖西南角。工作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准地台(Ⅰ)-华北断坳(Ⅱ)-沧县隆起(Ⅲ)-潘庄凸起(Ⅳ)的中部东侧。CGSD-01井为设计井深4000m直井,覆盖层以下定深取心,完钻井深4051.68m。其实际井身结构(见图1)如下[2]。(1)一开井段:井径444.5mm,深度1469.84m,下入?339.7mm套管;(2)二开井段:井径311.2mm,深度2262.75m,下入?244.5mm套管;(3)三开井段:井径215.9mm,深度4051.68m,下入?177.8mm套管,其中筛管长度320.34m。图1CGSD-01井井身结构Fig.1CasingprogramofwellCGSD-01潘庄凸起分布的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新生界、古生界和中、新元古界。CGSD-01井实际钻探揭露揭层情况见表1。表1实际揭露地层特征[3]Table1Actualexposedstratacharacteristics地层界系组段底板埋深/m地层厚度/m岩性特征新生界(Cz)第四系(Q)新近系(N)明化镇组(Nm)馆陶组(Ng)355355粘土、粉细砂互层上段790435砂岩为主,与泥岩互层下段1160370泥岩为主,与砂岩互层1460300砂砾
2.1焦磷酸钠洗井钻井结束后首先进行焦磷酸钠(Na4P4O7)洗井作业。焦磷酸钠与粘土发生络合作用,形成不易沉淀的水溶性络离子,在压缩空气洗井过程中可排出孔外。同时磷酸根带有强负电荷,可吸附粘土晶体含Ca2+、Al3+、Mg2+棱角部位,使粘土离子之间斥力增强;同时磷酸根离子产生吸附时带进水化膜,增加了粘土颗粒的水化。通过以上分散作用,使井壁的泥皮被逐渐分解成泥糊状,从而达到破坏泥皮的目的[7]。焦磷酸钠洗井溶液浓度一般为0.8%~1.2%,由于CGSD-01井出水层井段施工时间较短,泥浆对井壁的堵塞程度不严重,故选用0.8%浓度的焦磷酸钠洗井溶液。CGSD-01井出水层位为雾迷山二段(3715~4051.68m),根据层位厚度,计算出管内及管外环空间隙体积,配置焦磷酸钠溶液11.27m3。施工前先将钻杆下入井底,通过泥浆泵将焦磷酸钠溶液注入井内,再注入泥浆将焦磷酸钠溶液顶替至3715~4051.68m井段。注入阶段共替出泥浆21m3,浸泡7h后用清水替换焦磷酸钠溶液。2.2压缩空气洗井本井在完成焦磷酸钠洗井后,开始压缩空气洗井作业。通过向井内持续注入高压空气,使井内水柱上下震荡破坏井壁泥皮;同时高压空气推动井内水柱间断性喷出井口,随着井喷,井内瞬时形成负压,井壁裂隙堵塞物被吸入井内,有助于含水层的疏通出水[8]。根据本井水位高度及压缩空气洗井所需气量,选用压力6MPa,风量10m3/min空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丽湖地热钻探CGSD-01井钻完井技术[J]. 和国磊,宋志彬,胡志兴,许本冲,马汉臣,陈浩文,杜垚森.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4)
[2]浮力下管技术在天津东丽CGSD-01地热调查井中的应用[J]. 许本冲,和国磊,宋志彬,马汉臣,秦如雷.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4)
[3]天津东丽湖CGSD-01井取心问题及技术探索[J]. 杜垚森,宋志彬,和国磊,马汉臣,许本冲,陈浩文.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3)
[4]气举-酸化联合洗井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中的应用[J]. 凌安航,谭扬军. 价值工程. 2018(21)
[5]论地热井洗井及增产工艺技术[J]. 刘咏康. 内燃机与配件. 2017(10)
[6]地热井成井工艺[J]. 安丽丽,刘志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27)
[7]地热井施工流程及工程控制技术探讨[J]. 郝刚强,王智慧,姜亚东. 西部资源. 2015(01)
[8]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的计算机处理与绘图[J]. 刘柏根. 陕西煤炭. 2014(02)
[9]酸化液压技术在地热增产中的应用分析[J]. 王平,宗振海,李振杰,徐云鹏,田光辉.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1(10)
[10]地热井洗井工艺探讨[J]. 任良治,李勤义,熊章华,杨扬,王冠豪,黎立.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S2)
硕士论文
[1]酸化压裂工艺在碳酸盐岩层地热开发中的应用[D]. 徐云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3076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07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