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热能与地下结构协同发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发布时间:2021-04-01 13:03
浅层地热能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能源技术和工程结构的模式。总结了国内外浅层地热能与地下结构协同利用的一些工程实例,分析了能源桩、地下连续墙在传热模型、传热特性和热力学响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地下能源结构研究中应用的试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归纳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文章来源】:建筑结构. 2020,50(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浅层地热能与地下结构的协同利用
2 能量桩的研究
2.1 能量桩传热模型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2.2 温度与荷载耦合作用下桩力学特性响应的研究
2.3 群桩效应的研究
3 地下连续墙内埋管技术的理论研究
3.1 传热模型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3.2 应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4 结语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量桩群桩数值模拟及热-力响应分析[J]. 杨涛,张鹏.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20(01)
[2]能源地下连续墙的热力学行为模型试验研究[J]. 董盛时,李晓昭,熊志勇,闻继飞. 高校地质学报. 2019(05)
[3]基于热力荷载传递原理的能量桩长期响应研究[J]. 罗喆,胡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4)
[4]相变能量桩段模型传热模拟[J]. 白丽丽,裴华富,宋怀博,张培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4)
[5]不同埋管形式的预制能量管桩热响应试验研究[J]. 吴冠中,张丹,程健,刘洋.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4)
[6]基于指数模型的能源桩热-力耦合荷载传递法[J]. 黄胤培,蒋刚,路宏伟,宋著,徐新丽,洪鑫.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7]自由约束条件下分层地基中PHC能源桩热力响应原型试验研究[J]. 郭易木,钟鑫,刘松玉,张国柱,陈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03)
[8]灌注桩基埋管换热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J]. 陈曦,龚红卫,陈艳秋,江然. 建筑节能. 2016(10)
[9]预埋与绑扎埋管形式能量桩传热特性研究[J]. 刘汉龙,吴迪,孔纲强,王成龙,吴宏伟. 岩土力学. 2017(02)
[10]摩擦型能源桩荷载–温度现场联合测试与承载性状分析[J]. 路宏伟,蒋刚,王昊,洪鑫,史春乐,龚红卫,刘伟庆.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2)
硕士论文
[1]基于深层埋管式新型能源桩的热力耦合作用研究[D]. 邱敏.湖北工业大学 2019
[2]竖向荷载作用下管桩基础群桩效应模拟研究[D]. 路利民.河北工程大学 2019
[3]考虑气温区域分布的能量桩热力学特性研究[D]. 宋怀博.大连理工大学 2019
[4]能源桩热—力耦合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LAY SOTHEARY.北京交通大学 2018
[5]温度—应力耦合作用下能量群桩受力机理研究[D]. 闻启栋.湖北工业大学 2018
[6]桩基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和温变沉降特征研究[D]. 黄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7]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传热分析[D]. 杨文晓.山东建筑大学 2016
[8]荷载—温度作用下地热桩承载特性数值分析[D]. 王彬彬.南京工业大学 2015
[9]能量桩的传热研究与工程应用[D]. 李新.山东建筑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13381
【文章来源】:建筑结构. 2020,50(S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浅层地热能与地下结构的协同利用
2 能量桩的研究
2.1 能量桩传热模型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2.2 温度与荷载耦合作用下桩力学特性响应的研究
2.3 群桩效应的研究
3 地下连续墙内埋管技术的理论研究
3.1 传热模型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3.2 应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4 结语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量桩群桩数值模拟及热-力响应分析[J]. 杨涛,张鹏.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20(01)
[2]能源地下连续墙的热力学行为模型试验研究[J]. 董盛时,李晓昭,熊志勇,闻继飞. 高校地质学报. 2019(05)
[3]基于热力荷载传递原理的能量桩长期响应研究[J]. 罗喆,胡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4)
[4]相变能量桩段模型传热模拟[J]. 白丽丽,裴华富,宋怀博,张培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4)
[5]不同埋管形式的预制能量管桩热响应试验研究[J]. 吴冠中,张丹,程健,刘洋.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4)
[6]基于指数模型的能源桩热-力耦合荷载传递法[J]. 黄胤培,蒋刚,路宏伟,宋著,徐新丽,洪鑫.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7]自由约束条件下分层地基中PHC能源桩热力响应原型试验研究[J]. 郭易木,钟鑫,刘松玉,张国柱,陈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03)
[8]灌注桩基埋管换热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J]. 陈曦,龚红卫,陈艳秋,江然. 建筑节能. 2016(10)
[9]预埋与绑扎埋管形式能量桩传热特性研究[J]. 刘汉龙,吴迪,孔纲强,王成龙,吴宏伟. 岩土力学. 2017(02)
[10]摩擦型能源桩荷载–温度现场联合测试与承载性状分析[J]. 路宏伟,蒋刚,王昊,洪鑫,史春乐,龚红卫,刘伟庆.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2)
硕士论文
[1]基于深层埋管式新型能源桩的热力耦合作用研究[D]. 邱敏.湖北工业大学 2019
[2]竖向荷载作用下管桩基础群桩效应模拟研究[D]. 路利民.河北工程大学 2019
[3]考虑气温区域分布的能量桩热力学特性研究[D]. 宋怀博.大连理工大学 2019
[4]能源桩热—力耦合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LAY SOTHEARY.北京交通大学 2018
[5]温度—应力耦合作用下能量群桩受力机理研究[D]. 闻启栋.湖北工业大学 2018
[6]桩基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和温变沉降特征研究[D]. 黄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7]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传热分析[D]. 杨文晓.山东建筑大学 2016
[8]荷载—温度作用下地热桩承载特性数值分析[D]. 王彬彬.南京工业大学 2015
[9]能量桩的传热研究与工程应用[D]. 李新.山东建筑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13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11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