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太阳能聚光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1-06-15 10:42
当前,全球社会都面临着传统化石能源日趋枯竭这一严峻问题,能源危机成为了困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乃至和平的最大掣肘,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刻不容缓。太阳能是一系列可再生能源的源头,其储量巨大、分布范围广泛、转换成本较低且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是最适合人类开发的新型能源。光-热转换作为应用范围最广最常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由于其成本低廉、使用寿命较长而极具优势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巨大需求。作为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太阳能聚光器、太阳能吸收器和跟踪驱动系统组成,有时还伴有光伏冷却装置,可以实现从光能到热能的转换。为了提高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效率,需要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分类与工作原理,同时对碟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平面镜拼接式太阳能聚光器,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分析了新型聚光器的相关性能,为简化聚光器工艺制造、均匀汇聚光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说明了太阳能热利用方式的发展潜力与发展动态,对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进行了详细地分类与...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1978-2007年年平均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
太阳能集热器工作示意图
图 1-2 太阳能集热器工作示意图图 1-3 是一个腔体吸收器的示意图,它展示了腔体吸收器的形状,并且说在吸收器上的各种热损失类型[39]。这些热损失的产生原因以及计算方法章进行详细分析。对流损失 工作流体进口工作流体出口辐射损失系统边界导热损失反射损失聚焦区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生物太阳能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 郭晓昀,于昌平,郑天凌. 微生物学报. 2015(08)
[2]太阳能光化学利用方式及应用评述[J]. 王光伟,杨旭,葛颖,许书云,张巍. 半导体光电. 2015(01)
[3]石墨烯衍生物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材料的研究进展[J]. 黄林泉,周玲玉,于为,杨栋,张坚,李灿. 物理学报. 2015(03)
[4]槽式抛物面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发展现状与探讨[J]. 徐伟,杨帆,刘静静,缪晨阳. 发电设备. 2015(01)
[5]腔体吸收器位置对太阳能槽式系统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J]. 陈飞,李明,许成木,洪永瑞. 光学学报. 2014(09)
[6]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政策解析[J]. 吕华侨,夏勇其,申峥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2)
[7]我国生物质能源现代化应用前景展望(一)——生物质资源和供给[J]. 孙培勤,孙绍晖,常春,陈俊武. 中外能源. 2014(06)
[8]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介绍[J]. 钟史明. 区域供热. 2014(02)
[9]基于PLC的双轴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设计[J]. 张翠云,陈学永,陈仕国,李玉榕.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10]甘肃省能源战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实施日光温室太阳能热泵发电为例[J]. 周子楠. 甘肃科技. 2013(23)
博士论文
[1]多功能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郭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太阳能碟式聚光发电供热综合利用系统研究[D]. 王云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3]采用腔体吸收器的线聚焦太阳能集热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翟辉.上海交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D]. 韩雪.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6
[2]新型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分析与研究[D]. 吕园园.中南大学 2013
[3]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热发电系统集成研究[D]. 王亚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0
[4]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D]. 宿建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8
本文编号:3230906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1978-2007年年平均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
太阳能集热器工作示意图
图 1-2 太阳能集热器工作示意图图 1-3 是一个腔体吸收器的示意图,它展示了腔体吸收器的形状,并且说在吸收器上的各种热损失类型[39]。这些热损失的产生原因以及计算方法章进行详细分析。对流损失 工作流体进口工作流体出口辐射损失系统边界导热损失反射损失聚焦区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生物太阳能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 郭晓昀,于昌平,郑天凌. 微生物学报. 2015(08)
[2]太阳能光化学利用方式及应用评述[J]. 王光伟,杨旭,葛颖,许书云,张巍. 半导体光电. 2015(01)
[3]石墨烯衍生物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材料的研究进展[J]. 黄林泉,周玲玉,于为,杨栋,张坚,李灿. 物理学报. 2015(03)
[4]槽式抛物面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发展现状与探讨[J]. 徐伟,杨帆,刘静静,缪晨阳. 发电设备. 2015(01)
[5]腔体吸收器位置对太阳能槽式系统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J]. 陈飞,李明,许成木,洪永瑞. 光学学报. 2014(09)
[6]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政策解析[J]. 吕华侨,夏勇其,申峥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2)
[7]我国生物质能源现代化应用前景展望(一)——生物质资源和供给[J]. 孙培勤,孙绍晖,常春,陈俊武. 中外能源. 2014(06)
[8]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介绍[J]. 钟史明. 区域供热. 2014(02)
[9]基于PLC的双轴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设计[J]. 张翠云,陈学永,陈仕国,李玉榕.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10]甘肃省能源战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实施日光温室太阳能热泵发电为例[J]. 周子楠. 甘肃科技. 2013(23)
博士论文
[1]多功能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郭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太阳能碟式聚光发电供热综合利用系统研究[D]. 王云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3]采用腔体吸收器的线聚焦太阳能集热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翟辉.上海交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槽式腔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D]. 韩雪.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6
[2]新型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分析与研究[D]. 吕园园.中南大学 2013
[3]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热发电系统集成研究[D]. 王亚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0
[4]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D]. 宿建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8
本文编号:3230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23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