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炭的原位改性及强化吸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9 00:13
  热解作为生物质热化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获取合成气、生物油、生物炭等多种能源产品。生物炭能够有效应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于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现有的众多制备生物炭的方法中采用的活化剂大多不环保,且表面基团缺失,限制了其高价值应用,如吸附等。生物炭在水体中的吸附受两个主要因素影响,物理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化学特性(官能团)。本文首先采用低腐蚀性的绿色活化剂对生物炭孔隙进行原位改性,而后采用氮掺杂对炭表面化学性质进一步调控,并研究了该方式下改性生物炭的物化特性及其吸附性能。首先探究了绿色活化剂体系下原位活化生物炭的制备方法。研究了两种酸式盐碳酸氢钾(KHCO3)和草酸钾(K2C2O4·H2O)在不同温度下对生物炭的活化效果,温度越高生物炭的孔隙结构性能越好,微孔数量丰富。HCO3-1比C2O4-2更易分解产生CO2从而对生物炭的刻蚀作...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生物炭的原位改性及强化吸附机制研究


全球能源消费量[1]

分布情况,生物质,全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2的多样化生产提供保障。由于生物质中固定的能量都是由自然能量转移到生态链中的,随着生态过程进行实现能量的储存和转移,最终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的同时,生物质中的碳元素均来源于生态环境,在生物质利用生命周期过程中,可实现碳的零排放,从而在能源领域顺应中共中央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利用生物质资源,既可利用其能源属性,亦可利用其碳材料属性。此外,以C、H、O为主的生物质中含有的S和N元素较少,因而生成的SOX和NOX较少,更易在利用过程中将污染控制在较低标准[2]。据统计生物质的N含量为0.1-0.8%,S含量为0.1%[3],煤的N和S含量分别为0.9-2%和0.4-20%。因此,利用生物质碳材料更加绿色环保。广义的生物质包含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有机物,Bar-On等[4]统计了全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质分布情况(如图1.2),植物以450亿吨的碳储量位居首位,如果对其中的部分进行有效利用,将改善目前的能源结构,并节约碳资源。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460亿吨生物质资源,若以50%的效率利用其中的10%,将远超当今世界能源年消耗量[5]。生物质能种类繁多,来源广泛,除了各类的农林废弃物,还有城市生活垃圾、粪便和污泥、能源作物等,因此利用生物质能比其他新能源有更多的选择性[6]。中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又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可将众多的农林废弃物转化成生物质能,同时避免与粮食作物产生竞争[7]。据分析,中国有潜力生产17.44-24.86亿吨农作物残渣作为生物质资源[8],这些生物质资源可通过一定的生产转化方式得到高品位利用。比如在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同时,将固态的生物炭转化成更高性能的碳材料。图1.2全球生物质碳含量[4]

生物质,能源,资源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4图1.3生物质资源热化学转化为生物能源[13]通过生物质得到的燃气和燃油,在交通运输和工业制造、电力供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对化石燃料起到重要的替代作用,生物质的化学转化过程中残余的富碳副产物,进一步改性成新型的碳材料,如活性炭、超级电容、合成材料等,用于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储能等领域。1.3生物质热解炭化生物质热解是常见的生物质利用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缓解石油危机为目标大力发展而来的,它是将生物质置于惰性气氛下,在一定的温度下停留使生物质的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逐渐分解,产生合成气、生物油、生物炭的过程[18,19],这个过程伴随有脱氧、裂解、芳构化、酮化、醛缩、加氢处理、重整等,化学反应如图1.4所示[18]。生物炭、合成气、生物油都是富含碳元素的产品,在工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合成气的成分主要有CO2、CO、H2以及CH4等气态烷烃和烯烃;生物油以大分子有机基团物质为主,如烃类、有机酸、醇类、酮类、醛类、酚类、呋喃类、愈创木酚、糖类以及杂合氧化物等,且包含了多种无机元素,生物油的进一步加工可成为工业原料,投入到生产生活中;生物炭是热解之后剩余的固体残渣,以碳元素为主,可成为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碳材料[20],通常应用如化学反应的载体、吸附剂等,由于其来源广泛、简单易得,且碳元素密度高,因此其材料学应用场景广阔。


本文编号:3255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255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