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秸秆兼氧预处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研究及联合装置设计

发布时间:2021-07-02 11:14
  我国生物质资源储量巨大,但存在利用率低下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技术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但由于秸秆本身的结构其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高键能的氢键在分解过程中难于被破解,造成厌氧发酵反应效率低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质原料转化成更为清洁的能源,在利用前要尽可能地对其进行预处理。生物预处理可有效破坏秸秆内部稳定的晶体结构并使其结构中的氢键尽可能断裂,分解成为更多可易利用的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在其预处理分解过程中,由于存在大量微生物代谢作用而伴随着可观的生物热的产生。虽然目前国内外对复合菌预处理技术有较多研究,但相关的代谢产生热量的利用却鲜有涉及。与此同时针对复合菌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相关的厌氧发酵特性、产气效果研究及反应条件优化并未开展。针对该预处理原料产生的生物热高效利用的预处理与厌氧联合发酵设备的设计和研究还有待开展,相关的反应特性和反应效果研究还未有涉及。基于上述问题,利用实验室自行设计并完成的30L预处理发酵装置和自动化厌氧发酵装置对相关问题进行试验与探究。选择对发酵影响较大的预处理方式、发酵反应温度、反应器搅拌速率以及试验碳氮比四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试验,...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秸秆兼氧预处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研究及联合装置设计


螺杆挤压连续汽爆装置

生物反应器,覆膜,结构示意图


图 1-2 覆膜槽生物反应器结构示意图ig.1-2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a film mulched tank bioreactor

生物反应器,覆膜,充气压力,软管


图 1-2 覆膜槽生物反应器结构示意图Fig.1-2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a film mulched tank bioreacto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土著菌及其复合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J]. 焦有宙,高赞,李刚,李鹏飞,李攀攀.  农业工程学报. 2015(23)
[2]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现状进展[J]. 袁志慧,尤朝阳,王磊,张路广.  环保科技. 2015(02)
[3]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 彭春艳,罗怀良,孔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03)
[4]大中型沼气工程热工行为分析[J]. 邢慧娟,秦朝葵,张杨竣,田春燕.  热科学与技术. 2013(03)
[5]地源热泵式中、高温厌氧发酵加温系统比选分析[J]. 吕涛,石惠娴,朱洪光,徐凯,范旻,马洁琼.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4)
[6]秸秆制甲烷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周立霞,黄冲,潘一,杨双春.  当代化工. 2013(03)
[7]微生物好氧分解生物质能量回收利用研究[J]. 余延顺,韩成付,杨建鲁.  建筑科学. 2012(S2)
[8]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2次空气污染事件的成因比较[J]. 苏继峰,朱彬,周韬,任雅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01)
[9]城市有机垃圾车库式干发酵技术[J]. 李超,卢向阳,田云,刘志丹,盛利伟,李剑.  可再生能源. 2012(01)
[10]玉米秸秆蒸汽爆破用于厌氧发酵的技术评价[J]. 李刚,李东亮,王许涛,国超.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不同控制条件下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的转化机制研究[D]. 孙向平.中国农业大学 2013
[2]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及设计研究[D]. 刘成立.西北工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氯化铁与白腐菌联合预处理光合产氢用秸秆实验研究[D]. 向广帅.河南农业大学 2015
[2]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分布与利用潜力研究[D]. 车莉.大连理工大学 2014
[3]产气肠杆菌暗发酵及其与光合细菌联合制氢工艺研究[D]. 赫倚风.河南农业大学 2014
[4]螺杆式蒸汽爆破机加工特性研究[D]. 李义杰.华南理工大学 2013
[5]太阳能热管沼气发酵加热系统研究[D]. 杜双力.河南农业大学 2013
[6]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D]. 曾召刚.郑州大学 2010
[7]太阳能加热的户用沼气发酵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武磊.兰州理工大学 2009
[8]太阳能热管加热系统在生态校园沼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9]堆沤预处理提高稻草厌氧消化产气量的实验研究与机理探讨[D]. 方文杰.北京化工大学 2007
[10]好氧堆肥过程中的物料和能量平衡的计算与研究[D]. 宇鹏.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0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260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8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