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粪中温干式沼气发酵启动阶段温度变化对产气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13 03:24
采用半连续试验研究了鸡粪中温干式沼气发酵启动阶段,温度从35℃骤降至15、20、25℃和30℃并再次恢复至35℃过程中,温度变化对产气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干式沼气发酵的启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影响启动阶段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变温期间,15、20、25、30℃和35℃最大容积沼气产率分别为0.017、0.126、0.357、0.442 L·L-1·d-1和0.493 L·L-1·d-1;最大原料甲烷产率分别为0.011、0.074、0.211、0.261 L CH4·g-1VS和0.294 L CH4·g-1VS。对比35℃恒温发酵产气性能,温度骤降至15℃和20℃条件下运行的产气能力明显小于温度骤降至25℃和30℃条件运行的产气能力。温度变化幅度越大,产气性能受影响越大,沼气发酵微生物对一定温度变化范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足够的时间范围内可以顺利恢复。在变温发酵启动过程中,相比脱氢酶,辅酶F420浓度变化和甲烷产率之间具有更好...
【文章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37(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装置
1.3试验设计
1.4分析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温度变化对发酵运行的影响
2.2温度变化对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的影响
2.3酶活对产气特性的反应
3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猪粪中温半干法连续厌氧发酵产气性能[J]. 王明,赵胜雪,李旭荣,晏水平,袁巧霞,张衍林.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1)
[2]梯度有机负荷下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J]. 勒系意,黄运红,任雨涵,陈柳萌.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3]不同温度和有机负荷下猪场粪污沼气发酵产气性能[J]. 杨红男,邓良伟. 中国沼气. 2016(03)
[4]高固体含量进料提高餐厨废弃物连续厌氧发酵性能[J]. 王明,李文哲,殷丽丽,李鹏飞,朱巧银,李翯.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3)
[5]常温条件下猪粪干发酵的启动[J]. 刘刚金,邓良伟,陈子爱,刘刈,刘越,顾新娇. 中国沼气. 2013(03)
[6]不同原料配比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VFA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J]. 张洪宾,谷洁,孙薇,高华,王小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2)
[7]沼气伴热研究进展[J]. 李磊磊,郭勇,秦娜娜,黄卫星. 环境工程. 2011(04)
[8]厌氧产甲烷受抑制过程的三维荧光光谱解析[J]. 李卫华,盛国平,陆锐,赵全保,俞汉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08)
[9]有机酸胁迫下厌氧污泥产氢效果[J]. 黄振兴,严群,阮文权,余晓斌.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4)
[10]牛粪湿法厌氧消化规律及载体影响的研究[J]. 李杰,李文哲,许洪伟,王永成. 农业工程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281237
【文章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37(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装置
1.3试验设计
1.4分析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温度变化对发酵运行的影响
2.2温度变化对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的影响
2.3酶活对产气特性的反应
3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猪粪中温半干法连续厌氧发酵产气性能[J]. 王明,赵胜雪,李旭荣,晏水平,袁巧霞,张衍林.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1)
[2]梯度有机负荷下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J]. 勒系意,黄运红,任雨涵,陈柳萌.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3]不同温度和有机负荷下猪场粪污沼气发酵产气性能[J]. 杨红男,邓良伟. 中国沼气. 2016(03)
[4]高固体含量进料提高餐厨废弃物连续厌氧发酵性能[J]. 王明,李文哲,殷丽丽,李鹏飞,朱巧银,李翯.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3)
[5]常温条件下猪粪干发酵的启动[J]. 刘刚金,邓良伟,陈子爱,刘刈,刘越,顾新娇. 中国沼气. 2013(03)
[6]不同原料配比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VFA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J]. 张洪宾,谷洁,孙薇,高华,王小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2)
[7]沼气伴热研究进展[J]. 李磊磊,郭勇,秦娜娜,黄卫星. 环境工程. 2011(04)
[8]厌氧产甲烷受抑制过程的三维荧光光谱解析[J]. 李卫华,盛国平,陆锐,赵全保,俞汉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08)
[9]有机酸胁迫下厌氧污泥产氢效果[J]. 黄振兴,严群,阮文权,余晓斌.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4)
[10]牛粪湿法厌氧消化规律及载体影响的研究[J]. 李杰,李文哲,许洪伟,王永成. 农业工程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281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28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