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5 15:57
从提高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功率及回收吸附热和吸附床显热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的联合循环方式 ,并对其进行了热力分析与模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该联合循环方式 ,在太阳辐射强度大于 1 6MJ/(m2 ·d)的条件下 ,即可有效地实现制冷与供热的双重功能。
【文章来源】:低温工程. 2003,(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
从图2及图3可知,当太阳辐射强度大于16 MJ/(m2·d)时,该系统能够较有效地提供冷量及低温热水。在亚热带地区夏季典型太阳辐射强度18 MJ/(m2·d)的条件下,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如下:
为了有效地提高单位采光面积对应的制冷功率(以减少系统的体积),以及尽可能多地回收系统的余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制冷与供热的联合循环方式。采用该联合循环方式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图1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 1·集热发生器复合体; 2, 6·真空阀; 3·冷凝器; 4·贮液器; 5·毛细管节流阀; 7·蒸发器; 8·制冷空间; 9, 10,11·水阀; 12·上热水箱; 13·下热水箱; 14·补水箱。循环工作过程如下:(1)循环从早上开始,关闭真空阀2和6及水阀9,打开水阀11,将上热水箱12中的水注入下热水箱13中。处于初始温度Ta2的集热发生器复合体1被加热,此时集热发生器复合体1内只有小量的制冷剂脱附出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产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性能研究[J]. 王如竹,戴巍,周衡翔,吴静怡,贾金平. 太阳能学报. 1995(02)
[2]固体吸附式太阳能制冷的理论及试验研究[J]. 李中付,黄志成,刘国新. 制冷学报. 1991(04)
本文编号:3286014
【文章来源】:低温工程. 2003,(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
从图2及图3可知,当太阳辐射强度大于16 MJ/(m2·d)时,该系统能够较有效地提供冷量及低温热水。在亚热带地区夏季典型太阳辐射强度18 MJ/(m2·d)的条件下,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如下:
为了有效地提高单位采光面积对应的制冷功率(以减少系统的体积),以及尽可能多地回收系统的余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制冷与供热的联合循环方式。采用该联合循环方式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图1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 1·集热发生器复合体; 2, 6·真空阀; 3·冷凝器; 4·贮液器; 5·毛细管节流阀; 7·蒸发器; 8·制冷空间; 9, 10,11·水阀; 12·上热水箱; 13·下热水箱; 14·补水箱。循环工作过程如下:(1)循环从早上开始,关闭真空阀2和6及水阀9,打开水阀11,将上热水箱12中的水注入下热水箱13中。处于初始温度Ta2的集热发生器复合体1被加热,此时集热发生器复合体1内只有小量的制冷剂脱附出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产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性能研究[J]. 王如竹,戴巍,周衡翔,吴静怡,贾金平. 太阳能学报. 1995(02)
[2]固体吸附式太阳能制冷的理论及试验研究[J]. 李中付,黄志成,刘国新. 制冷学报. 1991(04)
本文编号:3286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286014.html